王垚浩
佛山第三產業的比重在全省的確是偏低的,但是這不能說佛山未來的發展必須是以第三產業為導向的。我們應該科學對待第三產業的一些“硬性”指標,拋開這些條條框框用信息化、高新技術來提升佛山制造業。
“未來5年,佛山社會經濟發展最大挑戰恐怕不是土地,而是人才短缺。”國星光電董事長王垚浩博士就“展望十二五”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佛山制造業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轉型,要引進更多人才,用高新技術提升、強化佛山制造的優勢。
高科技提升制造業仍是重點
記者:過去的“十一五”期間,佛山市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做了很多工作,您認為未來5年佛山應該如何去調整經濟結構?
王垚浩:制造業是佛山的最大優勢和特色,佛山的經濟地位和特點決定了未來五年將以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佛山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在全省的確是偏低的,但是這不能說佛山未來的發展必須是以第三產業為導向的。我們應該科學對待第三產業的一些“硬性”指標,拋開這些條條框框用信息化、高新技術來提升佛山制造業。
我專門研究過佛山的服務業,佛山的服務業很多都是由周邊的廣州、港澳來承接的。佛山可以以工業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提升制造業的突破口,重點發展一些與高技術產業相關的金融服務、多做一些高科技研發基地和總部。
記者:佛山制造業未來5年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您認為如何應對?
王垚浩:佛山制造業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轉型,要不斷地去適應新的發展,保持自己的優勢。今后的發展,制造業仍然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做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土地不是最大的挑戰。佛山有將近數十萬畝的三舊改造用地,只需要把三分之一的土地拿出來,發展技術含量高的都市型產業就可以。香港也有很多擁擠的廠房,但是一年的產值卻多達十幾個億。
佛山制造業的瓶頸往往在于單單集中在某一個制造環節,單純的制造業在微笑曲線上的獲利能力是最低的。所以佛山制造業應該往產業鏈整合、往微笑曲線的兩端去提升。佛山有這么多的產業集群,是能夠把更多的制造環節整合起來的,或者用新的技術去不斷提升自己。企業的發展就像爬坡,哪一天爬不動了、停滯了就會被超越。
建人口模型啟動人才戰略
記者:身為一名博士企業家,您認為是什么制約了佛山市中高端人才的引進?佛山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人才進來?
王垚浩:佛山要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關鍵是要引進一批又一批新的人才進來。下個5年,佛山市和五區都應該有一個人才戰略性的規劃。
佛山現有的人才引進鼓勵機制是不夠的。為什么人才進不來佛山?我認為有三個因素:
第一,我們的產業偏傳統,對于人才的重視不夠,F在佛山的家具、陶瓷、紡織發展在國內看上去挺好的,但是你去國際市場一競爭就看出差距了。老板覺得日子過得很好,花這么大成本引進人才干什么?思維還是停留在老板的水平,而不是企業家。
第二,這么多年,相對國內一些先進城市,佛山市各級政府引進人才推動力是不夠的。政府很少去建立一種地區的人口模型,按照戰略性規劃去實現,引進人才絕不僅僅是企業的問題。
第三,佛山的城市環境也是一個制約人才引進的重要因素。一個地方GDP發展得再好,如果社會環境方面交通擁擠、天空陰霾、空氣很臟,那么發展是為了什么?如果政府在管理水平、規劃水平上對整個城市形象做了提升,那些人才,你不用請他,他都會來。這幾年來,外商來佛山走一圈“一環”,會覺得這是一個有氣魄的城市,這是一個現代化的地方,這也是佛山的一種吸引力。(專題撰文/佛山日報記者 李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