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當代平頂山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平頂山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2013/11/7 16:44:36 點擊數: 【字體: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清代御賜的“蘭臺譽望”匾額。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侯店村的三棟二層古民居。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古民居上精美的銅錢狀紅石窗戶。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二層古民居前景。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古槐。
侯店村:古槐守望著千年村落

古民居墻上的爬墻虎圖案。

    郟縣王集鄉侯店村處于交通樞紐地位,它位于郟縣縣城以東,距縣城中心8公里,東接長橋鎮,北鄰冢頭鎮。洛界公路、鄭南公路在此交會,即便在古時,許昌到洛陽的官道也從村正中穿過。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侯店村豐厚的文化積淀,使之獲評為河南省第一批傳統村落。

    資料顯示,侯店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2100畝。現有689戶,10個居民小組,2600多口人。居民以一杜、二王、三張為主要家族,其他姓氏也不少。但奇怪的是,侯店村卻沒有姓侯的,這是怎么回事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近日探訪了侯店村。

    從地形上看,侯店村三面沃野,一面依水,寨內為高地,在村子的西面觀看整個村寨似龜形,龜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征。三條東西走向與南北走向的胡同構成分明的龜紋,龜紋的大小塊由四合院組成。古村的龜形是自然形成的,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會強對記者說:“這種地形按中國建筑傳統來說是好地方,郟縣縣城也是這種地形。”

    在記者看來,侯店村集古街、古樓、古屋、古巷、古井、古樹于一體,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寨”。

    侯店因侯公而名

    據史料記載,侯店村古稱二十里鋪,在漢代就形成村落,后因侯公的緣故更名為侯公鋪、侯公店。明弘治年間建永全寨,清設永安鎮、侯店鎮。解放后曾撤鎮設區,“文革”期間又改名侯店。

    侯店村因侯公而得名,侯公就是中國象棋盤“楚河漢界”劃定之人。歷史上關于侯公的記載,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漢代。班固《漢書》、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上對侯公均有記載,兩文所敘事實基本一致。公元前205年,漢與楚戰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大敗,其父親在敗逃時被楚軍抓獲,扣為人質。公元前203年,劉邦派大將陸賈為使,到楚營勸說項羽放回其父,項羽不準。劉邦又派謀士侯公前往,在侯公的斡旋下,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分天下,溝西為漢,溝東為楚,項羽信然,放回劉邦父親。于是,侯公成為中國歷史上劃定“楚河漢界”之人。史料記載:太公、呂后既至,漢王大悅,軍皆稱萬歲。即日封侯公平國君,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者,故號平國君焉。”并賜府邸一座。

    此后,深知劉邦反復無常的侯公既沒有接受晉封,也未踏入府邸一步,并不再和劉邦見面,返回故里二十里鋪隱姓埋名定居,教民稼穡,紡織貿易,使家鄉成為男耕女織、商賈云集、富庶一方的大村。家鄉人感念侯公,改二十里鋪為侯公鋪。因為侯公當時是隱姓埋名,所以,村中無一人姓侯。

    侯公和項羽是如何談判的,《漢書》和《史記》均沒有記載,因而成為千古之謎。到了宋代,一代大文豪蘇東坡數次路過此地,為補其憾,探究原委,撰《代侯公說項羽辭》,演繹出侯公和項羽談判的全過程,并收入他的作品集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斷,為避災禍,許多人遠走他鄉,其時的侯店村也未能逃過這一劫。

    一直到明朝,侯店村才逐漸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集聚之地。明萬歷年間,政府從山西向全國各地遷徙人口,由杜姓、李姓家族為主要成員的一些人從山西輾轉而來。侯店村鼎盛時期,寨內人口逾千,商號幾十家,四方陸路,車如流水,騾馬相連,生意興隆,全國十余省的商人在此聚集經商。清嘉慶六年(1801年)設鎮,轄附近長橋等地。東寨“朝陽門”、西寨“永安門”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古槐2200多歲

    在侯店村街正中,有一棵古槐,傳說為侯公親手種植,故稱“侯公手植槐”,樹齡已有2200多年,是目前已知的郟縣樹齡最長的樹。

    古槐枝葉茂盛,蒼郁雄偉,樹高約14米,最粗的地方樹圍4.2米,樹冠覆蓋面積約100平方米。樹主干中間已朽空,看似岌岌可危,但年年抽枝發條,生命力十分旺盛,雨水豐沛年還開花結果。據說,大約50年前,村上有一精神病人把點燃的香火紙丟入樹洞,直燒了大半天才被撲滅。經此一劫,人們都想著這古槐要活不成了,沒想到幾年后,這樹從主干向上直到枝條陸續發出新芽,長出的新皮將樹體破損處逐漸包裹起來。幾十年過去了,這棵古槐仍然枝繁葉茂。

    侯店村人都說,侯店從古至今出了不少人才,而且一直繁榮富饒,都是因為這棵古槐的庇護。最有說服力的是,此樹枝丫生長在相鄰杜姓村民的房脊上,但幾百年來,無論怎樣的狂風暴雨,其樹枝從不傷片瓦。

    杜舉人府和張敬府

    侯店村目前遺存的古建筑有杜舉人府、張敬府、杜家祠堂、楊家祠堂、侯公輔街、古寺等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相對保存完整的是杜舉人府和張敬府。

    杜舉人府院是明代杜舉人的舊居,建于明朝,建筑面積約400多平方米,解放后收歸政府所有,目前為民宅。該建筑由三座一進三的宅子組成。這三座宅子建筑風格相同,是侯店目前規模最為完整的院落之一。

    據村民介紹,明代舉人杜公,學富五車,富甲一方,娶妻李氏,生有四子,廣行善舉,他長年資助杜氏家族的祭祀活動,將部分田園作為香費,做了不少善事。但他不走仕途,只盼望子子孫孫個個生活美滿。杜公為四個兒子建造了風格統一的宅院四座,后來其中一座廢棄,剩下三座保存相對完好。

    杜舉人府院最有特色的是其后樓,其樓從外看高三層,設有青石臺階進出直上二層,這樣,一層即成為地下室,但這地下室的出口設在二層門口處,從位置看不像是日常生活所用。杜舉人府院三座宅子全都是這種布置,其中有什么玄機?一位隨行的年長村民告訴記者,這種地下室不是儲藏物品用的,說穿了是囚室,凡是對主人不利的人,主人可當即將其丟入地下室,暫時囚禁起來。這位村民還說,他小時候就見過被長期囚禁在地下室的人,后來腿部落下殘疾。

    張敬府是元代絲綢商人張敬的舊居,建于元代,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該建筑人稱“十二拐”,意為從街道到主房要拐12次才能到達。今主房完好,其他僅部分存在。一進南北廂房,面闊均為五間,進深一間;一進上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總的來看,侯店的古民居多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間,兩邊各配有干欄式廂房兩間,龍門呈內八字形狀,意為驅惡避邪,財不外露。三合院,正房三間,兩邊各配有干欄式廂房兩間。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這些聯匾皆有來歷,大多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及題寫人的祝愿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窗欞間鑲嵌精雕細刻的人物、蟲魚、神鹿、鳳凰、花卉等圖案,其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也反映出這里的安居樂業和含蓄平實。

    廟會、銅樂社與剪紙

    侯店村因受區位、歷史、民俗的影響,至今仍保留著獨特的古代民族風俗,古剎廟會就是典型的代表。

    侯店村漢代形成村落,明代開始逐步形成集市。唐代修建古寺“關帝廟”,千百年來香火旺盛。故而,古剎廟會極其隆盛。相傳侯公回故里隱居后,憐憫家鄉常年戰亂后滿目瘡痍,又逢旱年少雨,禾苗枯黃,不忍百姓受苦,遂決定擇日祈雨驅邪救蒼生,以求五谷豐登。于是在每年農歷七月十四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祈雨活動。

    據考證,侯店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祈雨活動,唐時,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由此,侯店村的古剎廟會在原先祈雨的單一內容上又增加了祭祀先賢的意義。古剎廟會的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廟會時沿街設攤物資交流的商販極多,商品齊全,花色繁多。附近鄉村的人紛紛來趕會,規模宏大,參與商戶眾多。

    除了祭祀和商品貿易外,侯店古剎廟會的傳統內容還包括銅樂社、民間戲劇表演等。這一天,村里的銅樂社或特邀劇團都會登臺演出,鏗鏘銅器和威風鑼鼓等傳統優秀曲藝節目精彩紛呈,民間文化在侯店村廟會這樣的盛會中演繹到了極致。

    近年來,王集鄉政府機構、文化工作者在原廟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每月農歷初四、十四、二十四三個集市。

    侯店村的銅樂社始于明清時期,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代的銅樂社被視為驅邪消災、祭天喚雨、婚姻賀喜、廟會結社的吉祥之兆。解放后,打銅器成為歡度節日、慶賀豐收、迎送嘉賓、開業慶典、增進友誼的禮儀。它的古譜歷史悠久,曲牌較為豐富。表演風格粗獷、酣暢、真摯。

    侯店村的紡織在當地也很有名氣。據考證,自明清以至民國,侯店村店鋪林立,商業繁榮,村寨里共安裝有織布機40余部,織出的絲織品大量外銷,經貿往來達于海內,享有盛名,也為古村寨帶來了豐厚的財富。今村寨內仍保存有織布機,70歲以上的老人對織布機懷有深厚的感情,紡織技藝在古村寨依然傳承。

    侯公店村的剪紙歷史可追至民國時期,剪紙在以前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現在,剪紙更多地用于裝飾。在古村寨,這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技藝,并且還被人們作為品評新娘的標準之一。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勞作并掙工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2013-08-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