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汝河出汝州市小屯鎮,蜿蜒東南行,為寶豐縣、郟縣的界河。左岸流經郟縣的薛店、渣園、廣闊天地、王集、長橋5個鄉鎮,右岸流經寶豐縣的趙莊、石橋和郟縣的姚莊、堂街4個鄉鎮,至郟縣雁張村東南入襄城縣境,全長48公里。河道灘寬槽淺,最寬處1750米,最窄處300米,常年流量為300~500立方米/秒。主流游移不定,滾動幅度在500米左右,洪水頂沖段,河岸坍塌,僅郟縣境內累計坍塌耕地達萬余畝,計有6個村莊坍入河內。
這段河兩岸有干河、魯醫河、二十里鋪河、青龍河、雙廟河、葉犟河、肖河、運糧河、馬溝河、楊柳河等支流。左岸的藍河、右岸的石河、芝河為常流河,余下的皆為季節性河流。
河水滾動,留下了寬達數百近千米的灘涂,白沙楊林,礫石草灘,成為多種鳥類和昆蟲生息繁衍的綠地。林地茂密的河段,入冬時有天鵝、鴻雁、白鶴等候鳥結隊成群來棲,沿岸村民備加愛護,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景觀。
北汝河曾經是一條通航大河。史料載:郟縣境內的汝河,水上運輸有千余年的歷史,直到建國初期,馬頭張、西長橋還有水陸碼頭。繁華時,貨船賈舶綿延十幾里,航路直達安徽、江蘇、山東等地,1950年,郟縣航運大隊還有 31艘貨船。直到1960年上游修水庫,汝河航運才成為漸去漸遠的歷史。另據石橋店村73歲的馬仁義回憶:1945年,有一小隊日本鬼子準備去不遠處的呂寨村,眼見河水一里多寬,水深流急,就抓住一個村民讓他帶路。村民好水性,踩水能露出少半截身體。鬼子誤認為水淺,撲通撲通跳下去,前面的幾個當即被水吞沒了。鬼子明白上當了,一陣亂槍掃過來,那個村民早鉆進水里沒影了。汝河大橋過去不遠,有村名雨淋頭。這里正月二十五有會,逢會就下雨。近年雨水越來越少,上個世紀80年代,十次起會七八次下雨,90年代末到現在,大多年份都是響晴天。老人的話,見證了汝河水量和氣候的變化。上世紀50年代對林木的滅絕性砍伐,近年來對礦產資源的粗采濫挖,都對河源造成了不容忽視的毀壞。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和公路修筑,過量采沙,損毀河道,一些河段河水不得不在堆積如山的礫石之間奔突亂流,失卻了清澈溫婉的樣貌。
幸得近年已有相關政策出臺,注重了河道的恢復。沿河兩岸,護坡壘石,養灘植樹,綠意浩蕩起來,為汝河增添了風情人意的和諧。
《郟縣縣志》載:知縣熊鳳儀,嘉靖中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引汝河水至郟縣城,繞城濠一周20華里,又從城垣東南的便耕門將水引回汝河,是為“熊侯惠民渠”。知縣王策,明萬歷一年(1573年)引青龍河(又名扈澗),繞縣城壕一周,由西城門入城壕后從東城門城壕出。是為王侯渠;知縣張楣,乾隆二年(1737年)任,修利溥渠,永登渠,豐溪渠,至今水繞臨灃古寨一周,由石橋店進入汝河。
寶豐縣引汝灌溉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唐貞觀年間(627~649 年)汝水自岳家寨(現寶豐縣趙莊鄉岳寨村)入境,因勢開渠,名汝水渠;明清時期有永衡等引汝灌渠;民國期間(1918~1937年),在大牛村土坤牛如鑒倡導下于鎮海寺東開挖惠濟渠;次年開挖永定渠,此后又相繼開挖了任寨的永寧渠、馬辛莊的便安渠、恒裕渠。新中國成立后,寶豐縣政府汲取歷代引汝灌溉經驗,先后修建5條引汝灌區,并對境內25千米長的河段進行全線筑堤。由于種種原因,渠道多已廢棄,現今只有趙莊鄉的范莊行政村尚有引汝水渠澆地2000畝。
北汝河行至郟縣堂街鎮折而向北,由于地勢低洼,又有山巖截潛,水勢一改上游時而散亂、時而淺鋪的形態,變得幽清深碧。上游不遠處,載重卡車涉水橫渡,到了孔灣,就有了常年靠木船渡人、渡貨、渡莊稼的埠口。河繞陰山轉個U字形,隔河相望,即長橋村。村西堤岸下有碾盤粗大泉,泉上建有大功率電灌站,據郟縣水利局的張立新主任介紹,當年這里一開機,全縣的電燈都會猛地一暗。泉尚在,電灌站已廢。
《水經注》卷二十一載:“魏青龍元年,有龍見于郟之摩陂,明帝幸陂觀龍,于是改摩陂為龍隴;其城(郟縣)曰龍城”。摩陂就在藍河入汝處的古藍橋至陰山一帶,三國時曾為曹氏掌兵布陣的重地。歷史掌故不贅,只說曹操在摩陂為徐晃慶功時敲打的鑼鼓,一時間聲動天宇,云虎相從,成一時佳話,代代相傳到而今,是為郟縣銅器。這銅器響徹四野,由游牧人的鈴鐸和后來田野上的擊鼓耦耕發展而來,激揚著代代汝河兒女的心聲意趣。(曲令敏張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