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走進平頂山 >> 印象平頂山 >> 瀏覽平頂山

樊鐘秀家的兩處宅院

2013/10/17 17:00:37 點擊數: 【字體:

      民國奇人樊鐘秀是石龍區夏莊人,夏莊樊宅為樊鐘秀故居無疑,而在寶豐縣前營鄉大連莊也有一處樊宅。一生不置私產的樊鐘秀為何有兩處宅院,他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一處在石龍區夏莊,一處在夏莊北18里外的寶豐縣大連莊,樊鐘秀的故居在石龍區夏莊,而大連莊應稱作樊家舊居。

    樊氏在夏莊是個大族

    清同治年間,有個叫樊慶的青年,父母雙亡,生活無著,就到寶豐縣大營鎮去跟一位姓王的木匠當學徒。樊慶聰明能干,很快就學得一手精巧的木工手藝,不幾年這個木業作坊便興旺起來,經濟收入豐厚,王家成了鎮上的殷實之家。王師父十分欣賞樊慶,就把女兒許與樊慶為妻。又過了幾年,樊慶手中有了點積蓄,就和王氏一同返回夏莊,在村的西南角建起了一處大門朝東有兩進前后六間草房的院落,前面是木工作坊,后面做居室。樊慶和王氏勤勞能干,積蓄了一些錢財,十多年間,陸續購置了80多畝土地,成為這個村上的小康之家。王氏生下兩個兒子,長子取名道隆,次子取名道德。樊慶為了光耀門第,將道隆送到大營名儒吳舉人門下就讀。道隆考中秀才,取字紹孔。兄弟二人成年后,道隆娶妻季氏,道德娶妻鄭氏。季氏先后生下四子三女,長子名鐘靈,次子名鐘秀,三子名鐘堯,四子名鐘華;鄭氏生下三子一女。樊家陸續在前院、后院、旁院又加蓋了十多間房舍,三代同堂。

    光緒末年,樊慶與王氏相繼病逝,道隆、道德兄弟二人相處和睦,沒有分家。道隆領著弟侄等,養了兩頭牛、一頭驢,耕種80多畝田地。農忙種地,農閑教幾個子侄讀書,過著自給自足耕讀傳家的生活。道隆懂醫術,經常到附近村落為親友行醫治病。樊氏在夏莊一帶算是詩禮小康之家,頗有聲望。

    1888年5月22日,季氏為道隆生下一位二公子,小名全有,學名鐘秀,字醒民,因排行第二,故外號樊老二。樊鐘秀自7歲起隨父親讀私塾。幼年的鐘秀,儀容豐俊,性格和善,為人篤誠,聰敏過人。道隆對子侄管束嚴謹,教導有方,數年間,鐘秀便讀完了《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書。但鐘秀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尤其厭惡習作八股文。他喜歡看小說,尤其愛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七俠五義》等小說。樊鐘秀13歲入少林,拜恒林禪師為師,成為恒林和尚的俗家弟子,結識長自己8歲的南陽有志青年徐萬年和長自己3歲的信陽有志青年李亞東。

    樊鐘秀被稱為民國奇人,名震中原,享譽華夏。樊鐘秀早年就向往革命,且意志堅定,篤信三民主義。1911年10月,武昌首義成功,樊鐘秀即應徐萬年、李亞東之邀,到武漢參加革命。1923年率部五千人馬,長驅兩千多公里,二次平叛陳炯明,馳援保護孫中山先生。孫中山授予樊鐘秀建國豫軍總司令之職,1924年9月奉命北伐,12月入定中原。

    樊鐘秀出生于石龍區夏莊,成長于夏莊,他的故宅就在夏莊村南小河北邊,祖塋在村南黑虎山南端北側,祖塋上十幾通碑在“文革”中被移到老宅前的小河上搭成了一座小石橋。四十多年過去了,盡管小河床上淤有泥沙,但還能看到幾通碑上有清晰的文字。

    不置私產,去世第三天家屬斷炊

    辛亥革命元老張鈁是樊鐘秀的好友,又與樊鐘秀共事多年。張鈁深悉樊鐘秀生平的思想、言論和行為,張鈁評價樊鐘秀最具權威性,張鈁曾說:“(樊鐘秀)起自草莽,但其生平為人做事還有許多為常人所不及之特點。他自帶兵以來,便以軍為家,不置私產,又無私蓄。他在舊社會混了幾十年,但其私生活一貫質樸無華,不賭博、不嫖妓、不納妾、不擺排場。即便是在上海、廣州等物欲橫流的大都市,他也未稍變其質樸本色,‘不貪財、不愛色’,他真可當之無愧。沒見過他的人,震于他縱橫南北之聲威,多認為他一定是個形態威猛、言色粗糲的將軍,實際上他態度謙和、寡言鮮語,很像一個溫文儒雅的書生。孫中山先生以此奇之。表面雖然如此,可是他內在性情剛硬,寧折不屈。對朋友部下最講信義,真是‘寧人負我,我不負人’。對于作戰,他不但指揮勇猛,而且身先士卒。在戰場上,他經常掌握著人數不多但很勇敢善戰的一支小部隊,看準時機,親自沖鋒陷陣,或大膽地對敵包圍迂回,克敵制勝。他一生中作戰負傷達七八次之多。他用兵雖然勇猛,帶兵卻另是一套,部下犯錯誤時,他寧愿苦勸嚴罰,甚至于破口大罵,可是從不輕易殺人。因此部下對他敬愛備至,懷德而畏威。辛亥前后,豫西山林中出了不少草莽英雄,而立身正大,持己簡約如醒民者,實無二人。”

    李文定解放后曾任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過去曾任建國軍上尉教育副官、教導隊教官、第一軍少校教官、軍官學校教育科長、第8方面軍司令部參謀等。他對樊鐘秀十分了解。李文定評價說:“樊鐘秀一生無私蓄,生活儉約,經常穿便衣,飲食很隨和,有什么就吃什么,素來不挑剔,在國民黨將領中是突出的少見的。但他的部下有困難時,他毫不吝嗇,總要滿足其要求。他逝世后,遺體葬于北平西山,第三天家屬就斷炊了。副官處長魯銘鑒這時才知道樊生平不事積蓄,即派人送去維持家屬生活的錢。”

    民國政府撥付撫恤金又建宅院

    1930年8月,家人料理完樊鐘秀的后事,樊氏全家便移居天津日租界西門里,繼遷倫敦里。“九一八”事變后,1932年再遷居于英租界撫順里。除樊鐘秀的父親道隆、兄長鐘靈、妻子趙氏及3個兒子等14口人外,其他親屬均遷回老家夏莊。如今夏莊樊家舊宅仍有樊氏后人居住。

    樊鐘秀的兩個姐姐早年都嫁到今寶豐縣前營鄉大連莊。當時的大連莊算得上是宜居之地,它北臨石河,南面丘陵,東西均為平原。村內修有大寨,寨墻寬厚,寨壕水深,東西有寨門,且有數家豪門大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樊家1938年得到民國政府撥給樊鐘秀的撫恤金10萬元,在大連莊新建宅院兩處,現存共40間。駐天津的樊家全部人口即遷回大連莊新宅居住。

    樊家整個院落布局緊湊,主次有序。大門正照主宅東廂房山墻,在山墻上設立影壁一道,影壁前兩側各有與山墻垂直的月亮門一個,分別進入主院和東跨院。大門外東西路南偏西,有馬院一處,大門朝北(現已拆除封死,在東北角開東門),南屋5間,西屋5間,其中靠南西屋3間為磨房。宅院布局,在當時的大連莊堪稱獨一無二。宅院曾掛有國民黨內重量級人物林森、于右任、孫科、居正、戴傳賢等在1927年底鐘秀父親60大壽時所贈的匾額。可惜1944年日軍侵占寶豐時,匾額盡被劫去。據現在的樊宅結構推斷,整個樊家大院規模可能超過4畝,主宅2畝,馬院1.5畝,房舍至少可達68間。(周萬征)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2013-07-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