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莊的獨特之處在于這里的古村落。村中過去有四處宅院,布局齊整,各宅院之間都有一條亂石鋪面的甬道相隔,甬道寬1.8米左右。每處宅院都設若干小宅院,小宅院建3間到5間房子不等。房子的根腳出地面一般都在1米以上,比當地別的民房高一倍,石砌的根腳上還壘有幾層青磚,這對房子防浸泡極有益處。房墻全用大土坯壘成,雖外面沒粉刷,但非常整齊。坯墻厚度比當地民房的土打墻厚1/3。據老農李孔發等人介紹,這里的房子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墻倒屋不塌,二是冬暖夏涼。房上用的梁、檁,基本上都是栗扎木,椽子是黃櫨柴,都是目前較稀少的、極堅硬的木材。梁下和房四周都有粗大的頂梁柱。房上是兩道連檐,并且是榫對榫。房上攤的黃泥巴比其他民房厚一倍。整個房子建設如現代的鋼筋框架結構,因此才能使房子墻倒屋不塌。同時,由于墻厚、房頂泥厚,入住在此冬暖夏涼。
李老莊獨特的古民居有幾百年歷史了。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末,李家原住登封李半坡村,兄弟四人。為避戰亂,李家老四遷居魯山西北阿婆寨前的一條山溝。因是李姓在此落戶,人們就叫這里為“李老莊”。李老四考察當地的民房后,大膽創新,精心設計,帶人建造了防水浸、防冷熱、居住安靜、堅固實用的民房。為美化村中環境,他又在村頭東西栽植了兩個竹園,翠竹郁郁,小溪潺潺。李姓人吃苦耐勞,在建好家園的同時,墾荒種地,養牛牧羊,家業越來越大。目前在李老莊住的張家、劉家等幾戶外姓人家,都是過去李家長工的后代。
光陰荏苒,日月輪回,幾百年過去,李氏古居有許多地方已不適應現代生活了。比如甬道太窄,有的地方連推自行車都困難,更別說開進汽車了。這些年,不少農戶紛紛外搬,在村上別的地方蓋新房。沒拆掉的老房,雖經幾百年風雨侵蝕,依然堅固如初,繼續書寫著古居的滄桑。據幾個李姓老農介紹,村上300多年的老房子現在還有5處,除偶爾插補一下房坡,其余的都是老樣子,根本不用修。今年60多歲的李學志,在外當工人,家里的5間老房子沒人住,從來也沒修過,也沒一點安全隱患。
李老莊古村落的建設,的確頗具匠心,顯示了李姓先輩的聰明才華,也給今天的人們提供諸多借鑒。(段孝和 文/圖)(原標題:魯山李老莊古村落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