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這么一說,吳啟民自然無話可說,點頭同意。書記倒了三杯酒:“我平時不喝酒的,今天你同意這事,我很高興,一杯二百萬,我陪你喝三杯。”
喝完酒,吳啟民還有些茫然:“召公?這人干啥的?”
書記說:“清官,勤政,愛老百姓。我給你找個顧問。”
于是,書記請來三門峽政協副主席楊書忠,讓他向吳啟民介紹召公。楊書忠對召公很有研究,曾寫過一首名為《甘棠遺愛》的長詩,他向吳啟民詳細介紹召公,說這個人是總理級官員,外出視察工作從不打擾百姓。到咱這兒,就在棠梨樹下搭個草棚辦公、住宿,他是“寧勞一身,不勞百姓”。
吳啟民聽了十分感動,發自內心地愿意重修召公祠。他上高中時,作文寫得非常好,是標準的“文藝青年”,即使辦企業后,也常有感而發創作詩歌。讀了關于召公的史料,他更加動情,決意好好辦這件事:“我不能糟蹋了名勝古跡,寧愿多花點錢。”
他全情投入修建召公祠的工作,有時甚至把這當成一種精神傾訴。“被刁難了,遇到不公平的事兒了,我就來給召公種棵樹,買個石頭,把心里的不舒服投入到這個事兒上。希望還有召公這樣的好官,以后做生意的不像我這么可憐。”建召公殿時,他用了自己擬的一副對聯:“彰古賢以揚正氣,遏人欲以復天理。”
就這樣,一期工程下來,吳啟民已投入了一千兩百萬。但報批“召公祠”之名時,有關部門沒有批準,于是改稱為“甘棠苑”。
有的人不理解吳啟民,甚至有生意上的朋友笑他傻,他不以為然:“你們老講三門峽物質資源多豐富,你們看見咱的文化資源了嗎?你們不知道,召公文化也是座金山,儲量大,含量還高。”【原標題:陜州老城訪“甘棠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