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暉灑在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三和廣場上,一切顯得那么溫馨而迷人。廣場上,市民們或憑欄遠眺黃河,或三三兩兩悠閑散步,或興致勃勃地打羽毛球……
自從濕地公園建成以來,這里已經成為廣大市民享受自然、休閑靜心的好去處。
“我覺得,落日時候的濕地公園最美了!一邊是天鵝湖上優雅的白天鵝,一邊是壯觀的黃河落日,美得像一幅畫!”
“在北方,像三門峽這樣有山有水的城市還真不多見,濕地公園巧妙地把山水景色和黃河融為一體。這樣的美景,值得所有三門峽人驕傲。”
“每天晚飯后,我都要騎著自行車到濕地公園轉一圈,看看黃河、聞聞花香,感覺通體舒爽,一天的勞累煙消云散。”
……
日前,記者在濕地公園隨機采訪了幾位游客,他們爭先恐后地表達了對濕地公園的熱愛。
其實,不僅三門峽市民對濕地公園情有獨鐘,外地游客也是頻頻光顧。采訪中,記者巧遇來自山西臨汾的張女士一家,她們在三門峽朋友的陪同下到此游玩。張女士說:“以前光聽說三門峽冬天有白天鵝,沒想到這里的夏天也美不勝收,碧水藍天、亭臺樓閣,充滿了詩情畫意,真是不虛此行啊!”
雖是傍晚,三和廣場的停車場仍密密麻麻停滿了懸掛著省內外牌照的車輛。負責指揮車輛停放的濕地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李師傅告訴記者,這幾年,不僅三門峽本地人來這里游玩,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雙休日、節假日,來自洛陽、鄭州等周邊城市以及山西、陜西的游客特別多。目前,濕地公園已形成了春看牡丹、冬看天鵝、夏秋享受自然風情的旅游特色。“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冬天的白天鵝和春天的牡丹花了,每到那時,游客日均幾萬人次,真是人流如織,停車場1000多個車位停滿了車輛。經過五六年的發展,濕地公園已經成為三門峽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李師傅自豪地說。
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因白天鵝而得名。每年冬季,上萬畝浩瀚的水面上,成群的白天鵝棲息于此,吸引了無數天南海北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拍照。到了春季,占地40余畝的牡丹苑里牡丹姹紫嫣紅,這里目前已成為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栽培、觀賞基地。近年,隨著三門峽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逐步完善景區景觀及功能性建筑設施,以迎祥閣為標志的一批園林建筑及配套設施依次完成,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休閑娛樂功能和檔次。一個以白天鵝特色資源為招牌,以虢山島為中心,以黃河、青龍湖、蒼龍湖為主體,以召公文化、河上公傳說為文化背景的自然山水景區已初步形成。
目前,濕地公園里不僅有碧桃、榆葉梅、木槿、矮化百日紅等花灌木,也有旱生鳶尾、麥冬、鋪地柏等地被植物,還有荷花、睡蓮、蒲草、蘆葦、水蔥、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以及雪松、皂角、合歡、棠梨樹等喬木,5000余畝的綠地面積,使濕地公園保持著滿眼綠色和花朵相間的優美景色,儼然就是一個自然生態園。
濕地公園是開放式公園,每天游客量較大。為保持景區綠地和道路干凈整潔,井然有序,該公園管理處在三和廣場停車場以及各景觀點設置了公益崗位,工作人員負責停車管理、地面整潔衛生和維護停車場基本秩序。
“今年夏天持續高溫,為保持植被常綠,我們組織工作人員三班倒,24小時對園內的植被進行灌溉,保證了園內草木的正常生長。”濕地公園管理處生產科副科長王淑娟說。正是由于濕地公園營造了優美安全的環境,所以每年冬季都會吸引大量美麗的白天鵝來到這里。
濕地公園的建成,不僅成為三門峽的一張城市名片,而且還起到了提升城市品位、凈化環境、控制污染以及為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提供天然保護的作用。在保護以白天鵝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方面,濕地公園一方面加強水生植物的栽植,另一方面專門成立隊伍對景區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邏,濕地保護區內禁止釣魚、捕殺野生動物,嚴禁亂伐林木、采摘花果及植被,使濕地生物種群的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
悠悠碧水、亭臺樓閣、藍天白云、天鵝游弋……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三門峽人美景如畫的城市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