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的大自然,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潔凈的,那些勞動著的人們,捧起一團泥,對著陽光,搓成泥條,盤成泥筒,然后放在轉盤上,用手蘸著水向上拉伸,歷史便這樣被伸展開來,文明便這樣盤旋上升了。
泥水和土地,實在滋養人,河洛地區實在滋養人。河洛地區因河流沖積形成的疏松的土壤,有利于人們用拙鈍的石制、木制農具耕作,這或許是中華文明首先在黃土區域興盛的原因吧。
仰韶文化從此遠播——后來在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共發現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址1000多處,都被貼上了“仰韶文化”的標簽,融入華夏文明的序列。再后來,仰韶文化與東面的龍山文化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匯合,而北面的龍山文化與南面的吳越文化在長江下游匯合,仰韶、龍山、吳越三種文化又在江漢一帶匯合,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了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大一統的漢族文化,華夏文化到了成熟期。回頭再看:仰韶彩陶泛出的殷殷紅色,就像處于華夏文明童年時期的先民臉上的紅暈,既稚嫩可愛,又生機勃勃。(本報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仰韶文化 河洛文化的童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