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縣黃河澄泥硯研究所、澠池仰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4月18日舉辦了“情系仰韶 結緣文化——硯文化大師走進澠池”活動。應邀前來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彭述祖、張慶明,著名硯文化研究專家陳國源、硯收藏家葉順等,就澄泥硯如何創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親民”不能降品位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座談會上,硯收藏家葉順展示的幾方唐宋澄泥硯引起了大家的嘖嘖稱贊。這些古硯質地“是泥非泥、似石非石”,正應了所謂“貯水不涸、歷寒不凍、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說法。
澄泥硯是我省的一張“文化名片”。據悉,在我省,目前擁有近10家澄泥硯生產企業。撫今追昔,一些與會的行內人反思:隨著“禮品”市場的萎縮和低價競爭,省內外的多數澄泥硯開始在經營上走“親民”路線,但一些產品開始在質量上“縮水”。例如澄泥硯燒制的溫度本來需要1000攝氏度左右,可有的只燒了四五百攝氏度。實用功能打折,澄泥硯如何實現“飛往百姓家”的愿望?這種局面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文化品牌需彰顯個性
在我國四大名硯中,澄泥硯問世最早。目前,我省陸續出產的澄泥硯,有“華夏”、“虢州”、“黃河”、“河洛文化”等商標或標志性設計。尋找古老記憶、打“文化牌”,成為眾多商家的品牌競爭方略。
據宋人《硯譜》記載,“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虢州本指今三門峽一帶,可洛陽某硯廠卻將商標搶注為“虢州”。著名硯文化研究專家陳國源說,品牌競爭應在產品內涵和花色品種上用力,突出自己的特點和個性。
來自廣東肇慶的端硯大師張慶明設計的“十大開國元帥”系列產品,由于每件都是“絕版”,標價達2800萬元。澠池縣黃河澄泥硯研究所所長、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劉新安深受啟發,他說:“近年來,一些廠家為提高效率大量用模具生產澄泥硯,產品嚴重缺乏個性。其實除了質量,文化產品還應該有個性。”他打算,今后要發展純手工制作,使得每件產品在造型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希望以此樹立自己的品牌。
汲取仰韶文化養分
與會的硯文化大師專程參觀了仰韶文化博物館。仰韶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年至七千年的歷史。博物館內有不少當地出土的盤、碗、罐、細頸壺,多以魚紋、鹿紋、人面型紋等裝飾,風格樸素,線條與圖案簡明而熱烈,昭示了“黃帝族”的歷史記憶。廣東省中華文化高級工藝美術師陳紅觀后連嘆“三生有幸”。
與會的陳國源、彭述祖、張慶明等專家和大師紛紛建言:硯文化從漢代至今傳承了兩千年,是華夏歷史文化的特有載體。仰韶文化是華夏民族“母文化”的典型代表,澄泥硯應千方百計從中汲取營養,把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劉新安近年來開發了10多種仿古彩陶和澄泥硯產品,他用現場捐款和產品義賣所得助力仰韶村的文化事業,表示對仰韶文化的敬意。他表示,今后,澄泥硯的開發要在線條、造型等多方面就近汲取仰韶文化元素,做到雅俗共賞,以滿足人們的實用和觀賞等多種需求,并進一步彰顯澄泥硯的地域性和文化個性。(原標題:【文產聚焦】從豐富的“母文化”中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