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生活的味道交融百味巷
地坑院民俗文化園開園
俯瞰地坑院
□記者房琳通訊員閭斌文通訊員員江波王建棟攝影
引子
地坑院。
當你第一次聽說的時候,是否被這個奇特的名字吸引?更奇妙的還在后頭。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當你走進豫西的某一個村子,出現這種情景時,不由得你不突然一怔。
難怪連人民日報客戶端都稱她為“中國最神秘的村莊”。這個村莊在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
核心提示|5月23日,位于三門峽市陜州區張汴鄉北營村的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正式開園。當天,該園內馬嵬驛(陜州)百味巷開業,騰訊中國首個智慧鄉村游同時上線。
這處大規模地坑院集中的古老村落,如今披上盛裝,青春煥發。
神秘
地平線下的村落
說地坑院神秘,的確有太多理由。
地坑院,陜州區當地村民也稱“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在平地挖一個6到7米的四方深坑,再在坑的四壁鑿挖多孔窯洞。有的窯里還挖有小拐窯,用于儲藏柴草、蔬菜等雜物。院的進出通道是從窯院一角鑿出斜坡通向地面。
因為地坑院居于地下,“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特情景便成了它的真實寫照。
地坑院一般為獨門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即多個井院聯合。院內的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
除了布局上的這些特點,地坑院還有其他一些讓人贊嘆的智慧。
比如,地坑院的排水系。每個院的中間都挖有滲井1個或2個,同窯院深度一樣,直徑1米,底層鋪爐渣50厘米左右,備滲雨水之用。另外,窯洞的炕頭都有一個灶臺。灶膛與炕洞相通,做飯時的柴火可向炕送熱,經濟實惠。
據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中向全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陜縣地坑院村落照片。
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2005年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中國藝術攝影家學會命名為攝影創作基地。
蝶變
古老民居成熱鬧景區
地坑院因奇、特、樸、真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游客,漸漸揭開神秘的面紗。
2011年,撤縣設區前的陜縣人民政府聘請深圳麟德旅游規劃公司對張汴鄉北營、窯地、西王、劉寺等八個行政村莊的近千座地坑院進行了旅游開發總體規劃,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概算投資30億元。空間結構為“一軸一鎮三大板塊”,一軸就是以省道318為藍本,貫穿規劃地南北兩端的十里窯洞文化觀光軸,一鎮就是改造建設現有的張汴小街,建成富有黃土情懷的支撐服務體系的張汴風情小鎮,三大板塊就是建設綠野鄉韻田園休閑度假板塊、時光留痕遺產觀光體驗板塊和窯院風尚創意產業集群板塊。
剛剛開園的陜州地坑院北營景區是總體開發規劃的組成部分,功能齊全,作為游客集散地,將起到引領開發的作用。
據景區管理處主任馬彥峰介紹,該景區總體規劃5平方公里,于2013年5月動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5.8億元,一期工程建設完工,主要包括2萬㎡的休閑廣場,40個地坑院組成的民俗園、4900㎡的馬嵬驛(陜州)小吃街百味巷、7000㎡的陜州古街百藝苑、1.1萬㎡的全國最大地下窯洞賓館及陜州區旅游環線等。
今年五一,陜州區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景區試營業,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僅5月1日和2日,游客就達到4.5萬人。隨著設施的不斷完善,該景區于5月23日正式開園,以更好的服務和設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看點
六大亮點玩醉游客
5月26日,陜州區地坑院民俗文化園。
記者在景區看到,修復后開放的幾十個地坑院相互連通,又各自獨立,每個展區的起止院都有門洞可直達地面。院落又各有主題,分為婚俗院、紡織刺繡院、曲藝院、制硯院等,讓你一路走來感受變幻景致,妙趣橫生。
而在地坑院一側的馬嵬驛(陜州)百味巷,簡直是吃貨們的天堂。
占地4900平方米的小吃巷內,來自河南、陜西等各地的近百種傳統名吃,香味飄巷,讓人不忍挪步。
而小吃巷濃郁的文化氣息也讓人陶醉其中。所有商鋪都是古香古色的建筑,連門口的招牌也用仿古的旗子懸掛。巷子內,仿古文物石刻隨處可見。街道中間,一尊刻有“市井”二字的石碑,讓這個小巷交融著濃濃的歷史和生活味道。
揭開神秘面紗的地坑院,初露芳容,便讓世人為之傾慕,而它未來的發展,更讓人充滿期待。
馬彥峰告訴大河報記者,隨著景區的進一步完善,將實現“地坑院里泡溫泉、尋根懷舊賞民俗、穿越時空逛古城、美麗鄉村品小吃、生態休閑漫田園、直升機上覽美景”六大亮點。
你,難道不心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