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函谷關(之一)千古雄關
2013/10/9 16:59: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聞名遐邇的函谷關位于靈寶市區正北十余公里的函谷關鎮境內,它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瀕黃河。自古因戰事不斷和老子著經而名揚天下,被譽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
關,在中國人心目中,歷來占據保護神的地位。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都曾維護過民族的安定、繁榮和昌盛;關,也是不屈民族精神的象征。雁門關、娘子關、昆侖關,無一不經歷過鐵與火的考驗;關,又是詩的源泉。“秋風起函谷,朔氣動河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雄關漫步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讀來無不蕩氣回腸。
“秦時明月漢時關”,漢關對于我們來說已經是非常的遙遠了,而函谷關卻建于比其更早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古道兩壁陡峭,樹木參天,坡陡勢險,崎嶇蜿蜒,東西數十里“車不分軌,馬不并鞍”。可謂:“一人當關,萬夫莫開。”是古代舉足輕重的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有詩曰:“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據說,當地的一個老農曾在一個塌陷的坑穴里撿到過一個古人的頭蓋骨,上面還有五枚箭頭。由此可見關道之險,攻關之難,絕非一般。
如今從現代戰爭的角度去看函谷關,可以說不值一提。但在當年的冷兵器時代,卻有一種說法:誰擁有了函谷關,誰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權。事實也確實如此。比如說,歷史上在此發生的數次大戰——
虢公敗戎。公元前658年,晉獻公賄賂居住在驪山一帶的犬戎從西邊攻擊虢國,犬戎兵至桑田(今函谷關鎮稠桑村),虢公率領伏兵從函谷古道兩側殺出,居高臨下,犬戎大敗而逃。
五縱攻秦。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合縱伐秦。第一次攻秦,就被秦軍憑借天險函谷雄關擊退,使五國之師“流血漂擼”,大敗而歸。
楚漢爭關。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攻秦,兩人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繞道,選擇秦國兵力薄弱的武關(陜西商洛境內),迅速破之而入關。項羽卻自恃兵力強壯,直接攻打函谷關,雖久攻得手,但已知落于劉邦之后,氣惱之際,縱火焚燒了函谷關,還逼迫擺出了后悔莫及又授人以話柄的“鴻門宴”。
西原大戰。公元756年,唐將哥舒翰與安祿山叛軍鏖戰西原(函谷關西原上)。唐軍被誘入函谷之中,遭受伏兵火攻,大敗。
河南會戰。1944年4月,日本侵略軍發動了“河南會戰”,短短20余天時間,就由洛陽攻到靈寶縣城(大王棗靈鎮、老城西北黃河岸邊,現已被三門峽水庫淹沒),中國軍隊據守函谷關及衡嶺原重創日軍,斃傷日軍包括聯隊長、團長2000余名。少數日軍竄至閿鄉隨即撤出,終未能西進一步。
千古雄關,命運多舛。在千年不停地的戰火中,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如今修葺一新的關樓雄偉壯觀。它承襲了秦漢的建筑風格,為雙門雙樓懸吊頂式三層建筑,上部城樓乃木質結構,樓頂各飾丹鳳一只,名曰“丹鳳樓”。如今作為古代戰爭和文化的旅游勝地,關樓和山門前分別開設了《闖王激戰函谷關》和《老子迎賓》的古裝表演,目睹此景,使人浮想聯翩,不由地陡生幾分敬重之情。
啊,函谷關,你這九州要塞,你這千古雄關。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靈寶市文廣新網(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