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走進三門峽 >> 印象三門峽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遠芳古道崤函路

2016/10/20 10:35:21 點擊數: 【字體:

遠芳古道崤函路

駱駝、馬等的蹄印

遠芳古道崤函路

遺址內出土的鐵馬掌

遠芳古道崤函路

修路刻鑿的痕跡

遠芳古道崤函路
 
遠芳古道崤函路

遺址沿線出土的胡人俑燈、唐彩繪武士俑

遠芳古道崤函路

石壕段古道遺址(局部)趙慎珠攝

    這里曾經商旅云集,車輪滾滾,東來西往的車馬駝隊留在石灰巖古道上的車轍蹄印,見證著久遠時空里的一次次興衰浮沉。

    漫長的絲綢之路,其地貌或遭風雨侵蝕,面目全非;或因人畜破壞,不復存在。只有崤函古道石壕段,作為最直觀、最有力的見證,完好保存了下來,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項目中唯一一段的道路遺存,顯得格外珍貴。

    崤函古道東起洛陽,西至潼關,蜿蜒數百里,延續數千年,遺跡星羅棋布。作為絲綢之路上極為險峻的路段,既是“襟帶兩京(西安、洛陽)”的鎖鑰,也是中原通關中、達西域的咽喉要道。

    ◎千年古道 絲路唯一

    出三門峽市區東36公里,到達陜州區硤石鄉車壕村東南的金銀山南麓,環視四周,溝壑縱橫,層巒疊嶂。

    盛夏的山谷,闃寂一片,路邊的艾草芳香濃烈,草樹連綿,翠綠無邊。飛鳥掠過褐紅的山體,寂靜的林野瞬間多了些許生動,古樸曠遠的氣息撲面而來。

    蒿草深可及腰,幾乎淹沒了古道。蹲下身子,摩挲著腳下凸凹不平的巖石,陜州區文物局局長曹鐵剛說,古道是借助自然地勢修筑而成,遺址呈S形,在山坡的中部,由西北走向東南,全長230米,最寬的地方達8.8米,最窄處5.2米。遺址上可以看到三種車轍印痕:作為一車道的主道印痕和作為輔道的二、三車道印痕。

    古道的北段是一車道,車轍印跡寬窄不等。車道北側有一個小水池,雜草叢生,殘留著積水。曹鐵剛說,它是古人利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修整而成的蓄水設施,這樣的蓄水池在北坡和坡頂路兩側還有三個。石壕段地勢較高,缺乏水源,加上坡陡路險,不免人困馬乏,人們就存蓄雨水,供應來往行人和牲畜飲用。

    東側一處兩車轍印的中間,有一個深0.5厘米的小石坑,那是馬、駱駝多次踐踏而形成的蹄形印痕。山坡的頂部,在主車道兩側,各增加了一條輔助車道,便于會車,它們修筑在深二三米的壕溝內。專家推測,壕溝是以自然形成的山坡為基礎,加上人工刻鑿、自然風化和長期的車輛碾壓而形成。

    古道南段地勢高且陡,人、畜行走時都會有不小的的難度。文物部門探測到,道路的下面,還鋪有整齊的墊石層,以保持道路兩邊與中間取平。

    從高處俯瞰,古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險峻,然而遙想當年,修筑此道時卻費盡周折,清代《硤石山修路記》碑文記載:“伐山取薪火灼之,后續以椎鑿,自硤石抵乾壕計二十里,僅周歲而抵平步。”與今日現代化筑路設備相比,工程速度慢得驚人。

    沒有水泥、鋼材,沒有開山辟路的設備,在避不開的石質路段,人們“草木燒石,冷水擊淬”——用草木燒石以冷水淬碎,開山鑿石,終成坦途。

    “長安城東洛陽道,車輪不息塵浩浩。”兩京之間,無論是皇帝百官、庶民百姓的往來,使者、僧侶的旅行,還是商貿物資的運輸,崤函古道都是不二的選擇。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隨著東漢建都洛陽,絲綢之路向東延伸,崤函古道隨即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波斯、西域商人往來京洛,洛陽使者“相望于道”,胡商蕃客絡繹不絕,崤函古道聯結起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段真實完整的古道,成為絲綢之路最輝煌、興盛、繁榮時期“歷史信息的寶貴記載”。遺址內出土的鐵馬掌、殘鐵釘、鐵質車軸配件等遺物,見證了當年的車馬頻繁;遺址附近崖底鄉劉家渠村的漢唐古墓中,發掘出了波斯古幣、日本寬永通寶貨幣,講述著東西方貿易的興盛;陜州區和靈寶市出土的大量胡人燈俑,深目高鼻,頭戴胡帽,身著右衽漢袍,體現出傳統漢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交通鎖鑰兵家重地

    唐太宗李世民在《入潼關》中寫道: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李久昌在《崤函古道研究》中說,崤函古道的修筑,并非一個朝代所能完成的,它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時代,興盛在我國古代最為稱羨的周、秦、漢、唐諸王朝。西周時,在鎬京(今西安地區)和洛邑(今洛陽)之間,修建了一條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王道”,《詩經·大東》描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

    這條橫貫東西的大動脈,在西周至北宋的3000年間,歷盡繁華與戰爭,勾勒出西安與洛陽“雙都軸心”間的關系,被稱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且最具有政治、軍事魅力的干道。

    陜州區崤函古道保護管理所所長張輝介紹,在《隋書·食貨志》、《舊唐志》等史籍的記載中,漢唐兩代,為保障民生,每年經此道,由洛陽輸入關中的糧食多達數百萬擔。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陜縣一帶的漢代墓葬中,動輒有大量殉錢出土。近年來,在古道遺址沿線,出土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大量窖藏古錢幣,多達1000多公斤,顯示出當年的物資交流和經濟繁榮。

    崤函古道是中原通往關中最為便捷的通道,極為險惡,為兵家必爭之地。古道上的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雁翎關、潼關等雄關要塞,都是用來阻攔、防御敵軍進攻的,因而古道又有“山河表里”之稱。

    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干凈、最徹底的伏擊殲滅戰”——秦晉崤之戰,就發生在石壕段遺址附近,南、北二陵之間的峽谷絕地之中。

    2600多年前的一個春日,崤山山谷一片死寂。秦國名將孟明視指揮三軍,正返回秦國,行進到“文王避風雨處”(北陵)與夏后皋墓(南陵)之間時,突然聽到了山谷里驚天動地的吶喊聲,他們遭遇到了在此埋伏的晉軍!

    原來,早已占據有利地形的晉軍,見秦軍全部進入到了伏擊圈,隨即封住峽谷的兩頭,把秦軍結結實實裝在了這個二三十里長的“口袋”里,來了一次痛快的“夾擊”。僅僅一天時間,晉軍就“獲其三帥”,二萬秦軍全軍覆沒。

    3年后,鉚足了勁兒的秦軍出兵伐晉,大獲全勝,算是報了崤陵喪師之仇。戰后他們再次進入崤山谷底,掩埋此前陣亡于此的秦軍將士遺骨。經過此戰,秦國基本控制了崤函古道,一年后,秦國稱霸,“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時光又過了800多年。東漢末年的一個八月,關中熱浪滾滾。曹操大軍厲兵秣馬,西進討伐關隴一帶的韓遂、馬超等十數支割據勢力。大軍取道于此,“在春秋古道的基礎上,更開北道”,即北崤函,亦稱“曹魏古道”。北道縮短了運糧距離,使糧草充足的曹軍勢如破竹,一舉平定關隴,實現了整個北方的統一。

    李久昌說,發生在函谷關和潼關的重要戰爭,有歷史記載的50多次,許多戰爭直接影響或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軍事格局。崤函之地的得失,甚至成為軍事成敗的一個決定因素,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春秋時,崤函,晉有也,故能以制秦;秦得崤函,而六國之亡,始此矣。

    “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采訪硤石鄉村民時,他們說在田地里勞作時,以前經常能撿到銅箭頭之類的戰爭遺物。

    ◎文化交融意象豐富

    由古道、長亭、驛站、古城、古戰場構成的崤函古道,成為文人墨客反復題詠的對象,僅唐代留下的詩作就有千余首。劉禹錫當年感慨:兩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詞人戰一場。

    遺址南段,向東北方向大約1.8公里,有石壕村。它靜臥在谷底深處,被崤山夾成了狹長形,一彎小溪穿村而過。這個普普通通的村莊,因為“詩圣”的偶然投宿而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

    1257年前,一個春天的傍晚。47歲的杜甫風塵仆仆,急匆匆走過石壕路段,暮色蒼茫時,投宿在一個村民的家里。也就是在那個夜里,“有吏夜捉人”,杜甫目睹了那令人震驚的場景。

    他用“呼”、“怒”與“啼”、“苦”的對比,用老婦與差吏的對白,描寫了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成就了偉大的現實主義不朽詩篇——《石壕吏》。從此,中國文人的心中增加了一孔窯洞,安置悲壯沉郁的文化人格。

    959年前,那是個早春。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從古道一路西來,經西安赴開封趕考。此時的崤山古道春寒料峭,陣陣冷風刺骨,他們手腳凍傷了,兩匹瘦馬也凍死在路上。這場凍餒經歷,讓兄弟倆從此“長途怕雪泥”。

    三年后,蘇軾中舉,外放陜西鳳翔為官,再次走過此道時,寫下《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雪泥鴻爪”,由此成為一種人生態度的詩意象征。

    遺跡也是一條豐富的文化長廊。老子騎青牛古道西行,函谷關上,著就千年絕唱《道德經》;“白馬馱經”古道東行,開創了中國佛教的興盛,而洛陽白馬寺,至今還在表彰著“白馬馱經”之功;西方的景教、猶太教取古道入中原,沿此傳播;日本密宗創建人弘法大師經古道進長安,帶回佛經多部,寫成《文鏡秘府論》,對中日文化交流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原與關中,因為山河阻隔而有崤函古道。時光荏苒,曾經的周秦古道、曹魏古道、隋唐古道、宋元古道和明清古道在歷史的風雨中漸次銷蝕,失去了原來的模樣。而后世的道路總是疊加在前朝道路之上,交錯覆蓋,細細密密,見證著中國與世界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也記錄下勤勞的中國人民“走出去”的宏大決心與改造自然的艱苦進程。

    時空悠悠,滄海桑田。崤函古道旁,如今已有了不斷拓展的隴海鐵路、鄭西高鐵、310國道和連霍高速等現代交通系統,然而當你踏上悠遠綿長的古道,遙望山谷時,依舊能夠觸摸歷史,回望千年。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陜州地坑院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