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二十到三月三十,是永城芒山傳承千年的古廟會,俗稱三月會。10日之內,蘇魯豫皖商賈云集,戲曲雜耍輪番上演,美食文玩各展特色。只是人們沒有想到,今年的三月會,在承襲傳統的盛況外,還搭配了令人驚艷的元素,而這些驚艷的元素里,又直直戳中了你的“痛”點,讓你或驚喜或灑淚。
開幕式的反常和新華社編輯的熱淚盈眶
4月22日,恰是農歷三月二十六,三月會正盛。芒碭山旅游景區東廣場。“芒碭山小鎮攝影季”開幕式即將開始。這場由景區攜手《中國攝影》舉辦的旅游攝影活動一推出,即吸引國內眾多攝協影友及新聞媒體踴躍而來。
當日9時30分,開幕式時間已到。偌大的舞臺竟空無一人。遠近嘉賓,竊竊議論,左右顧盼。抬頭間突見臺上冒出一女孩子,手持二胡,撥弄琴弦。眾人不解中一游客徑自走上臺來,也不言語,兀自隨琴聲放聲高歌。又三五人走向女孩,異口同唱。臺下嘉賓影友登時懵懂。正狐疑時,更有十余百姓從四面八方涌向舞臺,皆引吭高歌,優美旋律及恢弘音聲瞬間響徹山野,回蕩小鎮上空。
“快閃,沒想到,是這樣啊”!
見多識廣的攝友們頓時大悟。長槍短炮齊刷刷對準這群“百姓”。再看他們,一曲《永遠美麗的城》畢,接唱《鴻雁》,面帶微笑,傾情投入,身體隨著樂曲自然擺動,已然沉浸在動人的旋律里。而臺下的觀眾,早已如癡如醉,眼睛放光,興奮欽佩不已。
隨后的開幕式環節上,新華社高級編輯、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評論家、策展人陳小波眼睛濕潤,激動坦言:“我已經熱淚盈眶!他們沒穿演出服裝,沒有化妝修飾,甚至不怎么漂亮,就是一群普通百姓稍有些專業而已,但他們真正用心在唱,帶著感情在唱,這就是打動人心的所在,我走過全國很多地方,但他們演唱中表現出來的對家鄉熱土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
老院子的古樸和斑駁老物件的無言訴說
這是一處顯然早已落伍的人家:石頭院墻,石頭房子,魚鱗般的房頂老瓦……但走進去,驀然發現,這個院落并不住人。
房子坐落在奶奶山陽面坡上,于周圍新建村居中顯出與眾不同,而其“入住”的內容則讓你立時思緒翻滾。一塊農家喂牛的石槽,一口盛糧食用的水泥大缸,一方當年掛在門楣上收聽廣播的木頭話匣子,更有一面面那個年代攝影必備的手繪背景影布,有天安門城樓,有風景園林,有大海旭日……目睹當年一件件熟悉又陌生的用品,瞬間讓人穿越回上個世紀的點點滴滴,往昔不易的生活,貧瘠的娛樂,人與人的真誠……所有遙遠的記憶一下浮上心頭,眼睛也會在不覺間濕潤起來。不少游人長久駐足,神情迷離,還有人站在影布前,拍下一張又一張“老”照片。
這所農家小院,就是王勇正在傾心打造的《鄉村影像博物館》。王勇,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安徽人,踏遍祖國山山水水的他,一到芒山,便深深愛上了這里的山,戀上了這里的人,從此扎下根來,成了一個地道的芒山人。從2010年始,他花費心血,深入豫魯蘇皖四省交界23個縣,尋訪到24位民間照相師傅,完成口述歷史著作《村里來了照相的》,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呈現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中部地區民間影像文化蔚為壯觀的景象。
“經濟發展了,百姓富裕了,但鄉村的傳統文明丟失了很多,浮躁、無序成了當下很多人的習慣。傳統美德需要呼喚,靈魂需要安放地,辦博物館和出書,就是要激活人們的記憶,喚起文明鄉風的回歸。”王勇直言。
這條路太過漫長,一己之力,談何容易!但從北京大學走出的王勇語氣堅定:“一點點做起吧,現在每天上千人來參觀,很多人跟我說起他們的感受,很激動,很受啟發。這就是效果,未來,我還要辦起理發館、茶館和民宿館,努力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房屋上的藝術和巧遇47年前的自己
趕今年的三月會,群眾會有眼前一亮的驚訝。在廟會的東南隅,一處處房墻上掛滿了幀幀精美的圖片,路上還有統一服裝的學生作義務引導。步入村民院內,還有更多的照片懸掛在院墻上。這是小鎮攝影季的又一亮點——《中國攝影》雜志社策劃的攝影展。
三月會千年,但這種走進百姓的藝術展確是頭一遭。攝影作品包羅萬象,有上個世紀人文風情,有今天的百姓生活,還有美輪美奐的自然生態藝術……一波又一波的人流連注目,循著蜿蜒村巷,來了,又去了。
“啊,這不是我嗎?”
人群里,一位中年女士盯著一幅照片驚喜大喊。照片上,一排女生肩膀交疊,目視前方,小臉純凈無邪。同行的女伴也認出了自己,兩人都在同一張照片里。
“算來47年了,是上小學時拍的!”撫今追昔,半個世紀一晃而過。看到當年的自己,兩人臉上一半是驚喜,一半是感慨,長久駐足不忍離去。
一處農家小院里,主人與拍攝者一起觀看、交談,旁邊的孩子歪頭傾聽。問起怕不怕外人打擾,主人一臉笑容,“不怕不怕,天天有客人來,高興,還能學學咋照相。這不,這孩子看上癮了,正鬧著學攝影長大當攝影家呢!”
院子里響起一陣笑聲。一群人走進來,正是陳小波和景區總經理魯玉一行。陳小波對此次影展不住稱贊:“老百姓一出家門就能看到藝術,甚至在家里就能欣賞到藝術,這不就是讓藝術走基層嗎?芒碭山景區搞的這個活動,新奇,親民,有檔次,有創意,在全國景區里可以說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