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方(1894-1960) 學名程學山,綽號“程黑臉”。永城縣大鐃藝人。安徽省蕭縣張大屯程莊人。自幼父母雙亡,隨爺爺過活。十二歲時祖父病故,隨同胞兄程學理一起要飯流落永城縣,跟一姓劉的漁鼓藝人學唱《打蠻船》、《雙鎖柜》兩個小段,沿門賣唱,乞討為生。十三歲拜著名大鐃藝人韓鳳魁為師,勤學苦練,進步甚快。十八歲單獨演唱,二十三歲已頗有聲譽,二十六歲與其師之女結婚,隨岳父定居于永城縣裴橋鄉(xiāng)卞莊。他先后到安徽省渦陽縣、蒙城縣、太和縣、亳縣,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沛縣,河南省的南陽市、信陽市、許昌市、潢川縣、駐馬店市等地流動演出。常演的拿手書目主要有《五子登科》、《云臺中漢》、《楊家將》、《薛禮征東》、《薛禮征西》、《劉墉下南京》等。他善于琢磨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注重細膩逼真地刻畫人物,加之唱腔高亢洪亮,表演瀟灑大方,頗使聽眾入迷。三十八歲時去徐州獻藝,因其穿戴樸素,園主瞧他不起,不想讓他演唱。程元方不卑不亢地說:“我先試試,如唱不來人,加倍給你園租。”一場《薛禮征東》沒唱完,不僅場內(nèi)座無虛席,場外也站滿了人,連臨近書場的聽眾也被吸引了過來。園主給他敬煙、泡茶,管吃飯,還和程元方訂立合同,續(xù)演月余。由于他藝高品優(yōu),收入逐年增加,有了積蓄,置買土地四十畝。過路的外地藝人上門拜訪,他熱情待承,一管飯,二送路費。大鐃傳人永城縣之初,其唱腔因受板式的限制而顯得單調(diào)呆板。程元方大膽地改進板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一些調(diào)門唱起來流暢悅耳,豐富了大鐃的聲腔藝術,先后收徒十余人,特別是苗明清、程明遠、卞明坤演唱的大鐃又有長足的改進。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自編自演的《打敗日本鬼子兵》、《日寇火燒裴橋》、《百團大戰(zhàn)》、《寡婦改嫁》等曲目,曾受到新四軍第四師廣大指戰(zhàn)員的歡迎和好評。1957年秋,他和愛徒卞明坤與永城縣文化館共同投資在城里興建了第一個曲藝廳。同年12月,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他演唱的傳統(tǒng)曲目《潘必正和陳妙常》。1960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