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九洲(藏家,主攻中國宋元繪畫研究,本文摘自雅昌網,有刪改)
在當今史料、圖像豐富年代,那種“秘藏”導致的圖像資源壟斷。換而言之,以往依靠“看過多少真跡”這種簡單積累經驗的方法是不管用的了。乾隆的書畫收藏無人能比,但他也沒有成為專家。
怎樣才算是能夠鑒定書畫?檢驗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外行也可以主持測試。從一批古代書畫中(真跡贗品都有),隨意找出十多個局部圖(局部圖面積小于整幅繪畫面積10%),如果能夠依靠這些局部,準確判斷其來源、真偽,這就是真專家,否則就是濫竽充數者。只有過關的鑒定者能不被外在因素所迷惑,直接判斷作品本身。
我們設想一下,參加藝術史研究生考試,在古今名作中選擇20個局部,沒有落款、題跋和印章,讓考生根據局部圖,排出正確的年代順序,加以藝術史闡述。這樣的題目,絕對不是其他專業學生一兩年可以突破的。
把圖片正確的關系排列出來,是基本功。在這個基礎上,成熟的學者應該可以依據圖像,使用語言、圖表、模型,準確表述圖像特征,這個要求,可以考察學者知識的全面程度。個別鑒定家有可能依靠局部,給出準確的答案,但是如果沒有全面的認識,就不能描述圖像的準確特征。西方一些最好的綜合性大學,在社會科學方面對教授的基礎要求,其實就是“可以正確地解讀原始材料”,套用到藝術史學科,就是可以把原汁原味的圖像材料,準確、全面的表述出來。
蘇東坡也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一流學問好比是“采銅于山”,這樣冶煉的銅錢質量高。這就是在說,高質量的學術成果需要依靠發掘原始材料。蘇東坡還說,那些把舊銅錢融化,重新鑄造的銅錢,質量就很差。這就是說,那些只會照抄別人語匯、題跋的學者,不是好的學者。書畫鑒定學其實也是一樣的。
是否能夠準確掌握“圖像邏輯”,是藝術史與其他學科的根本差異所在。至于說熟悉文獻的程度,其實不算是藝術史的壁壘,因為一個歷史學家、或者是乾隆時代的進士,完全可能比藝術史家更加了解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對于鑒定來說,是外圍的事情。【原標題:會不會鑒定書畫?一個測試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