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秋陽高照的上午,張鈁先生向我們走來。
當我們“河南雜文名家寫洛陽”采風團走進新安縣時,才知道新安縣鐵門鎮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和院落,張鈁先生便穿越時空,慢慢地從歷史中顯現出身影。
先生一身戎裝,長臉,短髭,歇頂。圓圓的鏡片后,是一雙睿智的眼睛。據史料記載,張鈁(1886年—1966年),字伯英,號友石,新安縣鐵門鎮人,原國民黨陸軍上將,曾被毛澤東稱贊為“中原老軍事家”。他清朝末年畢業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他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自上世紀30年代起,張鈁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河南省民政廳廳長、河南省建設廳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出杰出貢獻,1949年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后,張鈁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按說這樣一位戎馬倥傯、身經百戰的人,不該心有旁騖,鐘情于書法、石刻等雅興,可他卻偏偏在家鄉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事——創辦了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墓志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他在公務繁忙之余,于1931年開始廣泛搜集墓志石刻、碑碣、石雕等,并陸續運至其故里新安縣鐵門鎮。1933年前后,在其私家花園——“蟄廬”的西北角,辟地建齋,將搜集來的大部分墓志石刻鑲嵌于十五孔窯洞、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墻壁之間。齋中鑲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彩女等各階層人物,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漫步在綠樹掩映的“蟄廬”大院,觀看著一塊塊字跡依稀可辨的墓志石刻,不得不驚嘆其主人的遠見卓識和歷史貢獻。而康有為、孫中山、章太炎、于右任、毛澤東、蔣中正、王大慶、齊白石等一位又一位書畫名家、歷史巨人與“蟄廬”主人的交往故事,更令人唏噓不已,嘆為觀止。撥開歷史的煙云,都是驚心動魄、口口相傳的故事。
張鈁與商丘的一段往事我是從井其忠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的,該文的題目為《張鈁代理河南省政府主席駐商丘時期見聞瑣記》。文章在不長的篇幅里,記述了1930年四五月間,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河南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被急調到山東作戰,張鈁奉蔣介石之命,在商丘就任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他主政之后,日夜料理政務、軍務,較為繁忙。當時河南省政府的辦公地點就在如今的商丘古城察院隅東邊的文廟一帶。可惜的是這段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個月,后來河南省政府便遷往開封了。
張鈁在商丘期間,還受蔣指派,到相鄰的安徽亳州勸說孫殿英,讓其棄閻、馮投蔣,結果被孫扣做人質。后來,蔣介石又花了幾十萬元才從孫殿英手中把張鈁贖了回來。從亳州脫險后,張鈁當上了蔣介石的二十路軍總指揮。
張鈁在商時間雖短,但畢竟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河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商丘古城應當仿照開封等地的做法,借此尋找和設立“張鈁先生故居”,以紀念這位跨越歷史時空的風云人物。(原標題:“蟄廬”主人張鈁 在商丘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