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保護工作,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1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6名。2012年3月,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鈞瓷燒制技藝》申遺文本正式報送文化部,成功列入2013年國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備選名單。
一是領導重視,制度健全。市委書記李亞多次過問非遺工作進展情況,對非遺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張國暉市長召開專題會議,解決非遺保護經費和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秦春梅副市長多次到市群眾藝術館和各縣(市、區)現場辦公,實地解決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春節期間,市政府主要領導專程看望毛愛蓮、楊志等非遺傳承人,送去傳承經費,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文化部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評定暫行辦法》、《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與認定實施辦法》、《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管理保護辦法》等,為我市非遺保護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提供制度保障,為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宣傳工作扎實有效。利用“中國文化遺產日”、“三國文化周”、春節等重要節慶日,采取懸掛宣傳橫幅、擺放宣傳版面、設立宣傳咨詢臺、發放宣傳冊頁、非遺項目展演等方式,大力宣傳我市非遺保護和利用的重大成果。連續兩年在許都公園舉辦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大賽,集中展示銅器舞、蓮花燈舞、老虎舞等非遺項目和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吸引了全市近90支民間藝術表演隊4500余名群眾參加了比賽;市財政撥付60萬元專項經費,建成了面積500平方米的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免費向社會開放。展廳除展出涉及全市的22個非遺保護項目外,還按照“常展常新”的原則開展了“愛家鄉·愛許昌”、“莘莘學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社會反映強烈,宣傳效果明顯。
三是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影響力。組織推薦《鈞瓷燒制技藝》、《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越調》、《蓮花燈舞》等非遺項目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第三屆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中原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等大型活動,進一步提升我市非遺項目的對外影響力,挖掘其商業價值。將我市的“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等53件鈞瓷作品做為國禮贈送給各國政要,連續舉辦7屆中國鈞瓷文化節,也為非遺項目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提升了鈞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是非遺項目品牌戰略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實施非遺項目品牌化戰略,將“禹州藥會”、“順店刺繡”、“鈞瓷燒制技藝”等我市特有的悠久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產業,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0萬畝,中醫藥企業33家,刺繡品種240多個,鈞瓷企業 家,從業人員達到7萬人次,直接經濟年銷售額將近30億元,實現了文化品牌與產業的協同發展,為許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