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走進許昌 >> 印象許昌 >> 瀏覽許昌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2013年河南五大考古發現之神垕宋元明窯址群”系列二 方寸之地延續窯火傳奇

2014/5/15 16:06:49 點擊數: 【字體:

    神垕鎮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禹、郟、汝三縣市交界處,地處偏僻,自古交通就不是很便利。新中國成立前,這里只有一條土路通往禹州,產品輸出全靠人力推車運往襄縣三里溝,再裝船水運到漯河等地。

    據說,因為土路崎嶇難行,特別是在神垕進出口的要道——長約1公里、坡度很陡的“大坡”處,運瓷器的牛車時常發生事故,導致車翻人亡。

    但如今的考古發掘證明,從唐至今,手藝人們一個朝代不落,固執地在這片山坳里生產瓷器。他們看中了神垕的哪一點?

    有此疑問,其實只是因為術業有專攻,我們和燒瓷人的心理不同,好壞判斷自然也不同。

    神垕屬豫西伏牛山脈向豫東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鎮子依山而建,四面山丘環繞,有肖河、小清河流過。雖然偏僻,但自然資源蘊藏豐富,有“南山煤,西山釉,東山瓷土處處有”之說。近年來,神垕人制瓷又多用西山的瓷土,“一種土就可以成瓷,不需要再添加增加黏性的物質”。

    北山也不貧瘠,在拜訪北山祖師廟的過程中,同行的神垕瓷友隨手撿起一塊褐紅色的鐵礦石,“磨成粉末,就是做釉的天然原料”。

    如果你是窯主,你會選什么樣的地方建窯爐?當然就是這種有水有礦、原材料豐富、采掘方便之地。并且,神垕因為地處山坳,一年四季風很小,瓷坯上不易落灰塵,這讓窯主們非常省

心。

    所以,縱然交通不便,扎根此地也是利大于弊。酒香不怕巷子深,產品不好運就慢慢運嘛。

    于是,千百年下來,這里不僅積淀出了燒瓷人的精神圣地——窯神廟,瓷器也深深融入到神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50年代至今,國家先后投資修了兩條公路,神垕的亙古險徑已變通途,如今駕車從神垕到禹州市,只要半個小時。

    窯址·與神垕圣地近在咫尺

    一條小路,將神垕金元明古窯址群發掘區分割為東西兩塊,站在這條小路西側的一座民房頂上,整個發掘區一覽無余。

    發掘區總計2100多平方米,2013年8月下旬,西發掘區的工作首先開始。這里地層相對較厚,遺跡較多,地層可分為近代、清代、明代、元代地層(元代以下地層因保留發現的窯爐而未清理)。各期地層分布不均,但大致隨地勢的走向而西高東低。

    東發掘區的工作約一個月后展開,此處地層較薄,如今地表之下兩三米就是生土,地層較為簡單,但遺跡仍然相當豐富。特別是東發掘區西部,一下就發現了密布的7座窯爐,窯爐的位置又屢有重疊打破關系,說明在明代,這里是一處較大規模的窯場。

    兩個發掘區,最終共發現窯爐18座,開口位置離現在的地表在2~7米,直徑在4~6米,可謂一個挨著一個。

    主持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輝先生說,保存相對完整的13座窯爐中,金代1座,元代3座,明代9座,算上保存不太好的另外5座窯爐遺跡,明代窯爐保守估計有12座。

    明代窯爐不發現則已,一發現就是兩位數,著實令考古人員慨嘆。再仔細觀照發現古窯址的地段,它離神垕人的精神圣地不過百米,周邊近代窯址云集,一個微妙的小環境悄然呈現,窯址在此聚集,似乎不是偶然。

    神垕鎮建成區只有10多平方公里,從地圖上看,窯址群位于今天市場街以東,解放路以南,古街以北約1平方公里的區域。在上世紀80年代,這片窯址還是國營瓷廠的一部分。當地居民說,這里地面上曾經保存過四五座清末民初的窯爐,七八十年代才毀掉。

    而發掘區的西邊沿,緊挨著周家鈞窯,院內有座清代整修過的巨大饅頭形磚結構窯爐,保存完好,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鈞瓷恢復階段,還曾燒出過“大火藍”。

    窯址群往南百米,是神垕的古街,古街不長,青磚灰瓦。街中心有座伯靈仙翁廟,相傳始建于唐代,根據史料和碑刻遺存,元朝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重建,也有傳明、清均重修過,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保單位。

    伯靈仙翁廟是神垕人的精神圣地,也被稱為“窯神廟”,里面敬了三位神。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孫臏字伯靈,跟隨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舜曾“陶河于濱”,被窯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在制瓷人心中,生產最重要的幾個環節,就掌握在這幾位大神手中,因此,從古至今,逢年過節,這里都是香火繚繞。

    也就是說,新發現的這片古窯址雖然在地下沉睡了數百年不被人知,卻一直都是窯爐選址的熱門地帶。

    冥冥之中,這塊方寸之地發生的一切大事,似乎都跟窯火有關。即便是建業鈞都新天地的開發,也是緣于要在此打造“中國古鎮文明復興工程”,呈現鈞瓷文化情景商業街。工地上發現連片窯址,被認為是錦上添花,建設者隨即改變規劃。神垕鎮一位副鎮長受訪時說,已經在請專業機構做保護規劃,原址上要修建博物館。而這片窯址,也有望成為省保,乃至國保單位。

    形制·多為北方常見的饅頭窯

    去神垕鎮看考古現場前,特意去了趟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鈞官窯是宋代的,新發現的窯址恰好處于宋以后,我想,兩者一定存在某種關聯,至少在窯爐的形態上會不會有某種傳承?

    結果有些失望。鈞官窯址博物館的橫長方形雙乳狀火膛窯,不僅特立于北方的饅頭窯、南方的龍窯兩大系,也獨行于禹州本地,再無第二例。神垕鎮這次考古新發現的大多窯爐,跟禹州這座最知名的瓷窯是攀不上任何關系的——它們是北方典型的饅頭窯。

    所謂饅頭窯,因為外形與饅頭相似而得名,始于戰國,宋代以后燒煤,為最早以煤為爐料的陶瓷窯,其窯室平面主要由火膛、窯床、煙囪三部分組成,大致各占三分之一的面積。火膛在最前方,是用來放置煤炭、柴火等燃料的地方,其下有窯箅,箅下有深1米~2米的落渣坑,燃料的灰燼可通過箅面上的洞孔落下清理走。

    窯床位于窯室的中部,是一個厚實堅硬的紅燒土平面。待燒的瓷器被裝進匣缽,整齊地碼放在窯床上。窯室的最后,是煙囪的位置,每座窯一般設有兩座煙囪,并排而建,煙囪底部與窯床面相平,但有隔火墻分開,在墻體底部開有不大的出煙道。

    李輝說,此次發現的饅頭窯,形制普遍較大,直徑4~6米,窯室的周邊多由磚塊、石塊壘砌,有的還混砌了匣缽、瓦片等雜物。這種廢物利用倒是很常見的事,即便是在今天的神垕鎮,不少民居的院落都是用匣缽砌成的。

    雖然所有窯址的上部都已不存,但根據殘存窯室可以推測,這些窯爐上部內壁應該有耐火磚石,外部可能用厚厚的土石覆蓋。這種形式的老窯爐在今天還能見到,其窯壁非常厚,有一米左右,所以,看起來很大的窯爐,用于生產的空間未必很大。

    雖然沒有雙乳狀火膛窯那種驚世形制,但這18座窯并非統一定式,還真有兩個特例。一座是位于西發掘區的唯一一座長條形窯爐,長6.5米,寬1.4米,煙囪位于北部,南部為窯室、火膛、工作面等,側面有投火孔;還有東發掘區一座饅頭窯,其后部聳立的是三座煙囪,而不是兩座。

    考古人員對前者尤為注意,因為其與神垕劉家門河北地窯址的一號窯爐形制十分相似,時期應為金代。河北地窯址的一號窯爐被認為存在于北宋晚期到金代,是一座土洞式長條形分室式窯爐(殘長12.92米,寬2.26米),窯底和添火孔中發現了大量的草木灰,證明是以木材為燃料的,這與神垕新發現的長條形窯爐一致。

    而河北地的土洞式長條形分室窯,與鈞臺窯的橫長方形雙乳狀火膛窯雖然有明顯區別,不及后者優點突出,但有學者認為,鈞臺窯可能吸收了河北地長條形分室窯的優點,同時對雙乳狀火膛窯作了進一步改進,為鈞瓷提高產品質量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由此說來,神垕的這座長條形窯爐,或許也跟鈞臺窯的著名窯爐有那么一點點關系。

    那么,為什么其他窯都是圓形,而這座采用了長條形?李輝認為,這應該是工匠們臨時性的改進和創造,或許跟擴充窯室的容量、改善窯內受熱有一定關系。饅頭窯升溫、降溫都比較慢,燒成時間相對較長,且窯內溫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夠均勻,所以容易出次品,在長期實踐中,工匠們會對饅頭窯的形態做一些改造,比如窯室最開始是縱長,后來演化為橫長。

    不過,具體到產品,也就是出土的瓷器,這片窯址與鈞臺窯的主要遺存就有了“天壤之別”,畢竟后者的服務對象是宮廷皇室,而這片窯址的貨品買家主要是普通百姓,由此,神垕的主產品,也從鈞瓷變為了白地黑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5-15)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