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剛柔相濟”硯藝人(2)

2013/7/30 9:39:03 點擊數: 【字體:

的文化人都參與進來。硯又像一條船,我要讓它盡可能多承載好東西,開往更遠的歷史時空。”

  張書碧這種自覺的文化追求,早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他20歲進濟源縣盤硯廠,師承牛明初先生。牛明初刀工精細卻不墨守成規,其作品既有民藝的純真質樸,又有文人書畫的高雅清秀。這種風格在張書碧那里得到了發揚光大。

  張書碧并不滿足于技能的精進,一邊努力雕刻實踐,一邊堅持不懈地記錄整理傳統制硯工藝,先后寫作編著了《中國天壇硯》、《盤谷硯譜》等多本著作,其中《中國天壇硯》2001年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的“優秀學術著作獎”。

  張書碧說:“寫《中國天壇硯》,快把我弄成神經病了。啥資料都沒有,參考都沒地兒去參考。”

  著書立說,他做的是件開拓性的工作,只能自己從頭干起。拿著地質圖,他在濟源的太行、王屋山區從最東面的羊腸結到近二百里外的黃背角這一區域內的崇山峻嶺,進行有計劃考察,有一回當他奮力登上一座山峰時,發現立足處只有一米見方,腳下就是萬丈深淵。太險了,他驚呆了,等他緩過神向四周觀察,發現這險絕之處正是山西高地與華北平原典型的斷裂帶——盤谷斷層。正是這一連綿30多公里的盤谷斷層,使得距今6億年的盤谷硯石得以從深深的巖層中顯露于世。

  博覽群書,著書立說,使他具備了開闊的文化視野,之后才有一系列創新的作品,直至“黃河神龍巨硯”的誕生。

  張書碧說:“我的作品,有可能被歷史湮沒,但也有可能流傳下去。”講這話時,他不乏自信。他內在的剛至此顯現無遺,對文化理念的執著,使他一路堅定地走下去。

  剛中帶柔張開泰

  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開泰,是個典型的北方大漢,自然能給人剛的感覺。

  1973年5月,他拜名藝人牛明忠為師,牛明忠刀法精深,透刀、旋轉刀等技巧被人稱絕。張開泰繼承、發展了師傅的刀法,并運用了玉雕的多種工具使刀法更為精細。他的雕刻技藝以浮雕和高浮雕為主,雕刻圖案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多種刀法并施。

  講起刀法,張開泰興致勃勃地說:“凡雕刻,刀不能直著過去,像畫畫一樣要一波三折,這樣才有韻味。手腕一動,力度要恰到好處,這是旋轉刀。透刀就是透雕,雕硯時有些地方要鏤空,但不能鏤空太多,否則硯臺不結實。”

  張開泰繼承弘揚了天壇硯喜慶祥和的歷史題材,其作品“大型云龍硯”、“龍鳳呈祥硯”集現實與浪漫于一體,分別獲得河南省“藝術博覽會”金獎、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鼎獎”。

  想看張開泰的好作品是難的,“留不住,出件好東西就給人買走了。”張開泰說。他的“龍鳳呈祥硯”現在只能看圖片:硯臺不大,高30厘米、寬35厘米,硯池里頭刻著龍,龍頭朝上。硯池上面刻著鳳,鳳身上浮云繚繞。他的龍,有鹿角鷹爪馬鬃魚鱗,他的鳳,有鸚鵡嘴錦雞頭鴛鴦身鶴的足大鵬的翅膀和孔雀的羽毛,極具傳統意味。

  張開泰說:“僅龍鳳呈祥就能變化出好多種來,因為龍鳳圖案具有高度的藝術裝飾性,可以隨意曲折、變化。”

  張開泰的作品固守傳統,講求實用,這成了他自覺的美學追求。這種堅持充分體現了他剛的一面。他說:“我做硯,一定要把它做得又好看又實用,墨池開得大大的。”他兩次轉述畫家黃胄的一番話:“好硯不要雕太多東西,實用,下墨快就好。雕也要雕在硯臺外側,不要雕在上面。”

  在張開泰的工作室里,我見到一件他剛完成的作品:硯臺是青綠質地,整硯是一片翻卷的荷葉,硯池上部雕著荷花,還有未完全打開的小荷葉,荷葉下有更細小的游魚,硯池一角是兩只小螃蟹,好一幅荷塘清趣圖。張開泰解釋說:“荷與蟹是和諧之意,荷花與魚則是年年有余之意。”還是最傳統的隱喻和象征,只是我從作品上那些柔軟清麗的線條里,看到了張開泰剛中帶柔的一面。(記者盛夏文圖)【原標題:“文房至寶,河南三硯”系列之三 “剛柔相濟”硯藝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6年12月08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孔武戰:用雕刻感悟人生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