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記者高云實習生毛培)蒙著蟒蛇皮的“如意”聲似大提琴,這便是周口的“八音樓子”的獨特樂器。
4月26日,在周口川匯區關帝廟里,喜慶的音樂,彩旗開道,“杠箱”、“樓子”緊隨。周口地區廣為流傳的“八音樓子”正在上演。
“八音樓子”,是一種民間的行進式演出。它在山西“八音會”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在周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八音”,是我國古代民族樂器的統稱。周口的八音樓子,最有特色的樂器當屬“革胡”了。據“八音樓子”樂隊的隊長司新善介紹,革胡是“文化大革命”時興起的樂器,造型酷似中國的如意,胡上蒙的是蟒蛇皮。
八音樓子在宮廷樂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又融合了廟堂音樂的精華,有《四季花開》、《大觀燈》等30多首曲目。傳入周口之后,結合豫劇的特點,又增加了《花木蘭》等曲目。
曾經很紅火的“八音樓子”卻前景堪憂,樂隊里共40多個人,平均年齡都在60歲左右。川匯區文化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在挖掘原始內容的基礎上培養新的人才,實現隊伍傳承。【原標題:“八音樓子” 唱響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