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武松閃亮登場,作揖、行禮、伸腿、練拳,小小木偶轉動自如。三碗不過崗,店家的表演活靈活現,待到景陽崗上老虎出現時,筋斗亂翻,惟妙惟肖。觀眾看的是目瞪口呆、流連忘返。而這正在表演的扁擔戲,無論是配樂、口技,全憑表演者一個人。目前,扁擔戲已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知道孫清香,所以也特別想了解他所表演的扁擔戲。在新蔡縣,提起孫清香與他所表演的扁擔戲,幾乎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在這個深冬季節,筆者有幸來到楊莊戶鄉,采訪到今年已是84歲高齡,也是新蔡縣扁擔戲的惟一一位表演者的孫清香老人。
老人雖是年歲已高,但人耳不聾眼不花;雖仍是一農家老漢的裝扮,但言語中更帶有幾分文氣,談起扁擔戲更是精神抖擻。
一幅扁擔一臺戲,一人演戲百人看。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開發潛力。清末由安徽藝人傳到駐馬店新蔡縣,由一人挑著戲擔子穿鄉走村進行表演。
在交談中,我們得知該戲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為一體,一人口噙蔑子說唱,10個手指控制各種人物,道具動作,腳踏鑼鼓,手腳并用,一人一臺戲。道具人物一箱載入,小小舞臺可以拆合,一根扁擔挑著全部家當,所以人們形象地稱為“扁擔戲”。扁擔戲的獨特之處在于劇情緊湊、技法嚴密、敲鑼擊鼓、說唱吹做全由一人擔當,能在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半小時的演出過程中,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且“扁擔戲”題材較廣,曲調多以戲曲、說唱藝術為主,唱腔、念白隨著人物角色變化而變,表演者要有多變聲腔,協調的動作等高超技藝。
孫清泉自幼隨父親孫彩蘭學、練、演五指木偶戲。多年來,在傳承父輩演技的基礎之上,大膽融入自己的創作。他聰穎好學,博采眾長,自制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并彩繪著裝等。在他家中看到,諸多削好的紅薯頭等。原來他就地取材,用紅薯、蘿卜刻人物頭像,用毛筆、顏料彩繪面部,用毛巾、布頭當作服裝。為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練習表演動作,他自制口哨,能吹出多種戲曲曲調,尤其長于豫劇唱腔。后來,他受前輩藝人的啟發,開始學用真噪子唱,還使用全套的三大件銅器打鑼鼓點子。其父死后,孫清香獨立演出,演出劇目有《王二賣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鬧天宮》、《刀劈王倫》、《三打白骨精》、《老包鍘陳世美》、《穆桂英》、《破天門》、《轅門輯子》、《東郭先生》等。
轉眼,孫清香表演《五指木偶戲》已有50多個年頭,經常演出于豫南、豫北、皖西等地。由于“扁擔戲”的劇目多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及戲曲,這些故事都是以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為內容。這些內容融入“扁擔戲”輕便、靈活的表演形式之中,使百姓喜聞樂見,深受其教育。
“老孫的扁擔戲還‘挑’進了中央電視臺。”圍觀的群眾還特意興致勃勃向我們介紹,表情中更多的是自豪。2007年,孫清香表演的扁擔戲《三打白骨精》被中央電視臺七套攝制并播放。
如今,孫清香已被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每年的農閑時節,他總是走村串戶為鄉鄰表演瀕臨滅絕的民間絕活——扁擔戲,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文化資源分布不平衡,農村一直被認為是‘文化的洼地’,農民閑暇時間主要是看電視、打麻將,過年過節扭扭秧歌,日子感覺很平淡。我癡心地演著五指木偶戲,就是盡自己的棉薄之力去改變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乏味的問題。”筆者,仿佛能再現有這樣一位老人挑著扁擔行走在田間溝壑的情景,更是為老人對藝術執著的精神而感動。
與諸多民間藝術一樣,因為缺乏傳承人,孫清泉在交談中不經意間留露中幾分無奈和惋惜。 一個人一臺戲,一個人一個劇種,一個人一門藝術,作為古代藝人謀生的手段,扁擔戲一度盛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老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扁擔戲也逐漸絕跡。或許過不了多久,我們只能從電視熒屏的資料上欣賞到他們的陳跡和風彩。作者:子衿【原標題:扁擔戲: 一個人的流動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