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圣鼓” ——豫西民間舞蹈的一朵奇葩
2014/7/16 15:23: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導言
三門峽位于黃河中游、晉豫陜三省交界地帶,氣候溫暖,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人杰地靈,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黃河之濱的炎黃子孫,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態:婚喪嫁娶、民歌民謠、跳火跳神、豐收和祭祀等等,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民間歌舞,如:旱船、秧歌、社火、跑驢、花鼓、霸王鞭等。這些植根于群眾的、自發組織的、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然而,一些極具地方魅力、頗有藝術價值的民間舞蹈卻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問題,比如,“齊天圣鼓”,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思考。
一、“齊天圣鼓”的起源
“齊天圣鼓”起源于玄奘及其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相傳,唐朝時,長安大恩寺的和尚玄奘與孫悟空師徒四人,遠涉千山萬水,經過無數磨難終于到天竺(印度)取回真經。當時,玄奘和尚不折不撓的取經事跡轟動了長安人民。唐太宗,在洛陽行宮接見了玄奘,并盛情款待了唐僧一行。宴席之后,孫悟空欲返花果山,宮廷樂隊和宮女鼓樂歡送,同時花果山眾猴前來迎接,兩隊相逢,鼓樂喧天。孫大圣非常興奮,不禁跳將起來,而且從小猴手中奪過鼓錘,盡情擊打,時兒緩慢悠悠,如遠山滾雷;時兒激越高昂,如波濤洶涌。現場的人們如癡如醉、目瞪口呆。后來唐宮大臣佐樂模仿孫悟空的擊鼓姿態和鼓點節奏記錄整理了“齊天圣鼓”。
佐樂,現靈寶市程村鄉蘇南人。告老還鄉時,把“齊天圣鼓”帶回家鄉,并廣為流傳,深受群眾喜愛。流傳至今的齊天圣鼓隊,由70人組成,大鼓三面,镲20對,大鑼20面,小鑼20面,宮女若干人(舞扇、彩綢、敲小鑼)。演奏時猴王圍繞猴鼓進行不同動作的擊打,其余人則圍繞猴場站立一周。猴王擊大鼓,猴王兩手各執一槌擊奏,不斷變換舞姿,模仿猴子的跳躍、抓癢、翻滾、攀緣、嬉戲等各種機智靈巧、滑稽可愛的動作,一面擊鼓,一面舞蹈。通常左手敲擊固定節奏,右手敲擊改變多種花點,敲擊部位有鼓心、鼓邊和鼓框等,分別發出“咚、切、噠”等音響。其余參舞者圍繞大鼓敲打小鼓、鑼、擦等樂器,場面宏大、氣勢磅礴、震天動地、激昂撼人。
二、“齊天圣鼓”的表現形式
(一)表演形式
表演分行進表演和場地表演兩種形式。以場地表演來言,陣容隊形隨著鼓點節奏,不斷發生變化。樂曲結構靈活,鼓點歡快多變,場面宏大、氣勢磅礴、震天動地、激昂撼人。表演時猴王在前擊大鼓統領表演,鼓手們模擬猴子的跳躍、抓癢、翻滾、嬉戲等各種機智靈巧、滑稽可愛、憨態可掬的動作,一面擊鼓、一面舞蹈。大鼓指揮小鼓,小鼓圍繞大鼓,內外配合,遙相呼應。演奏中鼓手們有時鑼、鈸高舉,有時彎腰垂手;時而轉身相背,時而互相對擊……手舞足蹈,節奏強烈。眾宮女時而揮動舞扇翩翩起舞;時而手持彩綢上下舞動;時而敲著小鑼穿梭其中……
(二)藝術特色
1、陣容龐大,雄壯有力。70多人足足能站滿一個籃球場,再加上表演時隊形、鼓點的變化,常常使人為之震撼。
2、節奏明快、充滿靈氣,是重大慶典和節日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
3、表演人員的動作,既有統一性,又有靈活性,充分發揮每個演員的表演技能,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
4、服裝整齊協調、化妝幽默,令人耳目一新。猴王帶領眾猴擊鼓鳴鑼的表演形式在全國也僅此一家。
三、“齊天圣鼓”的藝術價值
(一)社會價值
“齊天圣鼓”是豫西地區傳統的民間舞蹈,它源于生活,又經歷代人們的創造和升華,而今異花獨樹于全國眾多的民間傳統舞蹈之中。以其陣容龐大、雄壯激烈、激昂撼人的表演,堪稱“中華百絕”之一,它不僅體現了民間傳統舞蹈的藝術特色,而且向世人精彩演義了我國古代盛唐文化發展的歷史變遷。
(二)歷史價值
豫西地區的人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更崇拜英雄。“齊天圣鼓”把雜技表演融匯于民間舞蹈之中。從它誕生的歷史淵源和漫長的傳承演變過程來看,它對研究豫西地區的歷史文化及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三)學術價值
“齊天圣鼓”具有濃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它是由群眾自發組織的一種民間活動,適用于祭祀、喪葬禮儀、歡慶節日等重大場合表演,具有濃厚的群眾基礎。群眾自由參加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而且對保護和傳承“猴鼓”這一民間舞蹈、促進豫西地區民俗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齊天圣鼓”曾經的輝煌
作為靈寶市具有豫西風格的文化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的“齊天圣鼓”,曾多次參加省、市重大活動,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1991年,應中華百絕博覽會組委會的邀請,代表靈寶、三門峽市赴廣州進行表演。其間,《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和中央電視臺、廣州電視臺,深圳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對“齊天圣鼓”都作了重點報道,給予了高度的評價。1995年4月,河南電視臺又將其制作成精美的專題,分別在《看河南》和中央電視臺《神州風彩》欄目中播出,使得全世界許多國家,通過衛星轉播欣賞到中華民族這一獨特而美妙的民間藝術精品節目。
五、“齊天圣鼓”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齊天圣鼓”這一民間奇葩在三門峽靈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掘、弘揚和保護。但仍瀕臨滅絕的厄運,主要原因有:
(一)《西游記》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加之報刊書籍、影視傳媒的普及,人們特別是少年兒童對孫大圣這一神化人物雖銘記腦中,但對“齊天圣鼓”與美猴王這一難以割舍的淵源卻知之甚少。
(二)關于“齊天圣鼓” 的文字、錄音、錄像等資料日漸失傳,民族記憶淡化。
(三)知道“齊天圣鼓” 的老人在世的已不多了,傳承人也越來越少,傳統技藝瀕臨滅絕,后繼乏人。
(四)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們婚喪禮儀、歡慶節日多以現代樂曲所替代,“齊天圣鼓” 這一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遺產正受到時代的強力挑戰。
六、繼承、發展“齊天圣鼓”的對策
(一)“齊天圣鼓”既然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河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各級政府須從財力上給予支持。
(二)收集、整理有關《猴鼓》的文字、影像資料,進一步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猴鼓”的起源、發展及歷史沿革過程。
(三)印發宣傳資料并通過集體排練、手把手言傳身教使“齊天圣鼓”后繼有人;培訓傳承人隊伍,使之能掌握猴鼓技藝、嫻熟表演。條件允許的話,可建設猴鼓文化中心場館。
(四)利用節日、活動、展覽、集會、祭祀、集體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加深對“齊天圣鼓”文化的傳承;成立“齊天圣鼓”文化集團,承攬大型集會慶典業務。
(五)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宣傳,加深公眾對“齊天圣鼓”這一民間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
作者:王安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三門峽市群藝館(201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