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劉震等做客開封網詳談開封盤鼓藝術

2014/8/8 16:29:36 點擊數: 【字體:

    本網訊  昨日下午,開封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開封市盤鼓協會秘書長劉震等做客本網,詳談開封盤鼓藝術的淵源、特色、發展及前景,與廣大網友進行交流。據劉震介紹,開封盤鼓屬于黃河流域傳統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單人背著擊打的最大規格的鼓舞,在長期的傳承演變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規程、一套套傳統鼓譜以及獨有的表演技法,具有強烈的的感染力。在開封的歷史上,一度有過“村村有會,廟廟有會”的盛況,具有深后的群眾基礎和藝術土壤。改革開放以來,開封盤鼓也隨著祖國的發展再度興盛,基層表演目前已發展到130多個,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多次代表省市走出國門,傳播中原文化,不久前更是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獎項“山花獎”。在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精神世界的同時,開封盤鼓也給廣大群眾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開封市金明區孫莊村農民組建的盤鼓表演團隊,每年可以為村里創造百余萬元的收入,而像這樣的村莊在開封還有不少。在訪談中,孫莊村大學生村官方理利介紹了村民們近年來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表示該村將以此為契機,把發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產業化發展,把盤鼓文化做大做強,為村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開封網嘉賓訪談節目,今天做客直播室的是開封市群藝館文藝部主任、開封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開封市盤鼓協會秘書長劉震,和開封市金明區孫莊村大學生村官方麗麗。歡迎大家的到來。劉老師,開封盤鼓在國內民間藝術界素負盛名,請你先給網友介紹一下這種藝術形式在整個中國民間藝術中的地位好嗎?

    嘉賓:簡單來講,在中國民間文化中,有一條最主要的主線就是黃河文化,它的支系很多,其中鼓文化方面,源頭藏族地區的熱巴鼓比較簡單,但是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往下游走,到了甘肅一帶的時候就演變成一種粗獷的漢子風格;再往下走就變得復雜起來,最厲害的就是到了陜西、山西時的三晉文化,黃河鼓文化有了一個停留,就像黃河九曲十八彎一樣,出現了腰鼓、花鼓、威風鑼鼓、牛拉鼓、將鼓、烏鴉鼓、文雅鼓等等;到了內蒙一帶,牧區人民又創造出了馬上鼓。惟獨到了河南以后,地勢一下子成了開闊的平原,于是就出現了開封盤鼓。所以開封盤鼓從誕生一直延續到今天,給予我們的就是一種逐鹿中原、嘯傲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這樣一個概念;到了山東入海口,鼓子秧歌也都反映出了山東大漢對生活的那樣一種迫切追求。所以說開封人應該自豪的是,我們的鼓文化應該是黃河鼓文化中最具有魅力的一個特點,這就是開封盤鼓。

    主持人:也就是說黃河流域鼓文化是和我們的母親河是分不開的,隨著每一個地區的地理人文條件的不同,也形成了各地區各種各樣特色鮮明的鼓文化,是嗎?(嘉賓:對。)那么我們開封盤鼓具體有哪些方面的藝術特點呢?

    嘉賓:鼓文化到了開封以后,有了廣闊的活動場地,它最重要的傳承來自于北宋時期,在其后源遠流長的歷史演變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最獨特也最不能讓其他藝術形式與之比擬的,是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鼓樂從組建到表演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當有數百軍士一起表演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軍士舉著一個醒目的旗幟進行指揮,隨著他的旗幟一高一低的指揮,數百軍士的演奏就會出現強弱變化、隊形變化、服裝表現等,這都是有記載的。比較起來看,比如甘肅的鼓舞,在古時候,是要通過鼓聲的變化傳遞軍情信息的,所以在人員較少的情況下,就出現了腰鼓,可以一邊搏斗,一邊擊鼓傳遞情報;而開封歷代戰爭都講究布陣,所以鼓樂也就帶有了布陣、表演規范等特點,有自己的起承轉合過程,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節奏的鼓點,傳遞著歡快、熱烈、歡騰等不同的情緒,而這些歡騰等表演,一定是在平原這樣一種表演環境下,截然不同于打腰鼓、胸鼓等黃土高坡、溝溝坎坎上的表演藝術。我們挖掘整理多年,就發現開封盤鼓這一點特點是非常明顯的。就是說黃河九曲十八彎,發展到開封盤鼓文化,與開封的地域特點、歷史淵源,特別是北宋文化賦予它的內含,造就了開封盤鼓文化獨特的風貌。

    一是鼓點,從鼓譜上看他集中了漢文化的優點,比如老德勝鼓譜的發展就有一個序列,如獅子滾繡球、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頭道花、二道花、三道花等等,排列一下就會發現是漸序性的,分別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起勢是莊嚴的慢節奏,告訴人們“我來了”,然后是行進節奏,接著還會有反映人們對生活美好熱愛的快節奏,那種鼓槌的調度、翻跳,坐著這里是講不出來的。所以開封盤鼓之所以能隨著楊家將、包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給開封民間藝術帶來今天這樣一種概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有著強大的歷史根源。沒有這個根,這棵藝術樹就不可能長得這么茂盛。    

    二是強大的群眾基礎。開封鼓譜是一個非常源遠流長的文化現象,到目前為止我收集整理的是 。據文字記載,開封在清朝以前是街街有廟,廟廟有會;村村有廟,廟廟有會。這就說明,要形成開封鼓文化,必定要有一個強大的群眾性文化基礎。沒有這樣的基礎,不可能產生那樣的優秀鼓隊、優秀鼓手,不可能傳承下來那么多傳統鼓譜。1991年我們到北京演出時,小北崗村的鼓手一出場表演,所有的群眾和評委都給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開封盤鼓的表現力很強。

    三在動作技巧上,開封盤鼓是跨步走的,因為它不是巨大的鼓,巨大的鼓需要有專門的人來推著移動;同時它又不像腰鼓,腰鼓很小,隨便怎么打也就是那么大的音量。開封盤鼓是能夠背在身上在行進中演奏的最大的鼓,比它大的就沒法背著走了。它在行進中最大的動作就是跨步,因為鼓大,在走路時左腿和作弊都是會受到限制的。所以就會出現相應的一系列動作。因為左臂要受到限制,所以就具有了一種殘缺美。又是我就想,我們為什么不把盤鼓做的小一些呢?為什么不把鼓槌做的細一些呢?不!這就是開封人的性格!雖然是殘缺美,但也有一種整體美。如果調一個單一的盤鼓手表演,可能有一段舞不太好看,整體來看會感受到一種悲蒼,但如果這份悲蒼是由四個人、八個人、十六個人甚至更多的人來表演,那就會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情緒。就像宋朝的許多東西一樣,從歷史上看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卻是一個起步。

    主持人:開封盤鼓現階段的發展情況如何?

    嘉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號召弘揚民間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我從1984年開始接觸民間鼓舞的搶救發掘工作,對全市進行了普查,走訪了許多老會首、老鼓手,了解傳承情況。據了解在清末到民國初期,開封盤鼓被人為增加了求雨工具的功能,把祭祀和戰鼓、過年、慶豐收等作用融合了起來。到1942年,開封曾經出現過“千盤大鼓”的情況;1991年3月8日,開封市成立了盤鼓協會,召開了常務理事會,當時參加的有環衛局所有打鼓的人,有馮全喜、嚴世德、趙文學等人,當時參加協會的僅有30多個隊伍,現在全市有134個隊伍,其中有一支隊伍是由駐澳部隊戰士自己組成的。開封盤鼓的動作力特別強,先后到國慶大典、勞動人民文化宮、人民大會堂做過演出,還代表省市出國演出,前不久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這也是對開封盤鼓藝術的一種認可。

    主持人:談到產業化,孫莊村是做得比較好的一個例子,你們那里的情況現在怎么樣?

    嘉賓:在我們孫莊村,村兩委非常重視和支持盤鼓隊,在人力財力上都全力以赴的支持這件事。在市里多年的扶持下,我們現在做出了成績,經常代表省市演出,這次還從江西婺源為市里拿回了“山花獎”,這代表了我們現階段所達到的成績,但我們還有更大的目標。比如說如何把它做成產業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如何繼續發揚光大等等。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過程中,是個關鍵的時期,以后如何進一步把它做大,才是我們下一步要做好的事情。現在在我們孫莊村,每年都有文化節,十多個文藝團體會集中進行一次大展示,不僅僅是盤鼓,其他的文藝形式也要進行匯報演出。

    談到產業化,我們主要是考慮到要傳承,就要為它找到一條出路。我們現在都在講科學發展觀,如何讓開封盤鼓在我們村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需要我們做的一個課題。我們村的這項事業目前已經初具產業雛形,經常到外地的景區等地開展商業演出,或者被外地邀請前去傳藝,這些收入加起來,保守估算每年也會為我們這個2400人的村子帶來百萬元以上的收入。所以發展產業化也是我們順應市場需求的舉措,而且可以一次去養活這些藝人,讓他們能夠更專心的去傳承、發展和創新。如果不搞產業化發展的話,單靠參與者的一腔熱情,他們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投入時間和經歷過多的話是無法持久的,因為會影響家庭收入。所以要讓這個事情健康發展,就必須讓這些人通過這些活動賺到錢,能夠養家,這樣他們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搞藝術。以后,我們準備結合我們村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黃河生態旅游,而做好盤鼓產業,也是在打造品牌,服務當地經濟發展。

    我們準備結合我們的信息化建設,通過互聯網聯通市場。我們村的網站目前已經被評為“全國百家優秀網站”,將專門設立一個板塊為宣傳我們村的盤鼓服務,介紹團隊、表演、價格、服務項目等各種資料和圖片,讓別人了解我們,形成商業化的運作模式。

    在開封市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做許多文章。在經濟效益方面,孫莊村還不是做得最好的村子,禹王臺區汪屯村也是其中的一個,像這樣的村子我們市還有不少。有些村子把這項產業與農活結合得很好,兩不誤。這項事業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還是最重要的因素,希望新成立的局委領導重視此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互聯網(2010-09-0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