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起民間樂器,為潘景娥加油鼓勁。
潘景娥成為近三百年來第一個唱灶書《郭丁香》的女藝人
盤古開天至如今,一人唱書萬人聽。
潘景娥生性活潑,對灶戲充滿熱情,成為民間灶書女藝人。
舞臺姐妹幫她梳妝
潘景娥經(jīng)常一個人琢磨劇情,體會角色,她獲得了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
桑河彎彎長又長,桑山高高岡連岡……山前水后桑樹林,林中有個郭家莊。郭家有個黃花女,從小起名叫丁香。
固始縣西九華山民俗村,一個身材高挑、身著對襟唐裝的婦女聲情并茂地唱道。沒有任何伴奏,沒有道具,一旁的人卻個個聽得如癡如醉。
演唱者叫潘景娥,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第一位民間灶書女藝人。她的演出,就是豫皖交界處源遠流長的唱灶。
在華夏文明中,供奉灶神相當普遍,但很多人不知道灶神姓甚名誰。而在固始,3歲的孩子都知道灶王爺大名叫張萬良。這緣于《郭丁香》在當?shù)氐膹V泛流傳。
故事里的郭丁香,是固始一名美麗智慧的女子。她因媒婆巧言,錯嫁浪蕩子弟張萬良。她勤勞能干,幫丈夫成為當?shù)鼐薷弧1砩┫氚哉紡埣壹耶a(chǎn),和妹妹一起設(shè)局勾引張萬良。郭丁香被逐出家門,投河被救再嫁范三郎,很快又幫范家成為當?shù)厥赘。張萬良則和新歡坐吃山空,更因一場大火,張萬良被燒瞎了雙眼,乞討為生。一天乞討到郭丁香家,丁香讓其進入灶房,做了一碗最拿手的面,說出自己的身份。張萬良羞愧難當,投入灶膛自盡,被玉帝封為司灶之神,即民間所謂灶王爺。丁香壽終正寢后,獲封灶王奶奶。
唱灶,就是以唱詠說吟的方式,演繹這段故事。
大別山過去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家家戶戶的用具器皿,都以木器為主。因此,這里的木匠也多。木匠吃百家飯,邊干活,邊哼唱小曲、灶戲。灶戲沒有劇本,木匠們一邊唱,一邊添內(nèi)容,一代代傳承、豐富,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或唱本,就是現(xiàn)在的灶書或灶戲。這些故事,木匠們用說唱的方式傳講,叫做灶書;用曲藝的方式演繹,叫做灶戲。灶書和灶戲都叫做唱灶的。
灶書又叫灶連子(固始方言,指能說會道,貶義指胡扯八道、饒舌),連到哪兒是哪兒,藝人可隨機增加唱詞。唱灶鼎盛時,據(jù)說《郭丁香》有上萬句,可連唱幾天幾夜。木匠唱灶,匠人與藝人兩重身份集于一體。灶書最盛時,不會唱灶,甚至沒人請你做木工活兒。木匠收徒弟時,還要看看嗓子好不好。
據(jù)考證,灶書大致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地點先是在固始城郊,很快,省內(nèi)的商城、潢川等縣,安徽的霍邱、阜南、金寨,湖北省麻城等縣農(nóng)村都有流傳。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和電影、電視、廣播等的興起,唱灶走向衰亡。
1978年,固始縣文化館開始搜集《郭丁香》,整理出了1300句的故事梗概。被收入《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大系·民間文學(xué)集》和《中國歌謠集成·河南卷》中。2005年,《郭丁香》進行第二次收集整理,增加4236句!豆∠恪啡渤醪秸宫F(xiàn),填補了我國漢民族生活史詩的空白。
2003年12月,潘景娥作為近三百年來第一個唱灶書的女藝人,把灶書《郭丁香》搬上了信陽市春節(jié)文藝晚會。傳承了300年的唱灶,由此復(f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