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大磊
近幾年,隨著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許多農村老人成了“空巢老人”,老人們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狀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日前,記者就當前永城市農村“空巢老人”在經濟、安全、醫療、贍養、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記者調查】
經濟狀況比較窘迫
隨著永城市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其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許多“空巢老人”還是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生活。也有少數子女每月會給予老人一定的贍養費,但大部分還是得靠老人自己。由于收入較低,老人們的生活很拮據,勉勉強強維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老人。
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在永城市部分農村,“空巢老人”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作為燃料,由于年紀較大、動手能力和記憶力較差等,燒完后他們有時會忘記用灰把火覆蓋掉,導致事故發生。因此,老人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此外,“空巢老人”的安全用電問題也不容忽視。
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
隨著新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現在農村醫療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農村老人的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經濟狀況的限制和支出習慣的影響,“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老人最關心的事情是怕自己生病時沒人照顧,不禁發出了“不求長壽,但求健康”這樣的悲觀感慨。
贍養問題成為焦點
記者調查中發現,農村大多數子女都能盡自己的義務去贍養老人,但仍有一部分“空巢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解決,原因在于有些老人的子女經濟實力本來就不太好,難以支付對老人的贍養費,再加上自己的家庭本身開銷也大。特別是當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時,由于各家經濟實力不平衡更容易產生糾紛,導致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
情感問題亟須考慮
由于農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有的甚至好幾年都沒回來,老人們難免有孤獨寂寞之感。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約一半以上的老人還是有老伴的,孤單一人的“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顯得孤獨。子女外出雖是為了提高生活條件,但也因此讓老人們感到孤獨、無助。
【記者感言】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作為永城文明市民的道德要求。希望全社會一起努力,幫助、關心留守老人,設身處地為他們的晚年生活著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的親情和溫暖。(原標題:關愛“空巢老人” 共建和諧永城——永城市農村“空巢老人”現狀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