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李衛東的工作室,一張大桌子占去了房間大部,一隅堆著宣紙。李衛東,舞鋼市唯一一個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頭銜的石漫灘國有林場職工,正在凝神端詳門上貼著的他剛寫的字。
會寫毛筆字的小孩
1987年,14歲的李衛東初中畢業,就開始練習毛筆字。
李衛東的父母都是林場職工,他們的一位熟人要開小飯館,想要孩子寫一個招牌。
李衛東突發奇想,先在紙上寫好,自己動手,刻在木板上,又鍍上金粉。牌匾一掛出來,便引來眾人稱贊。林場有個會寫毛筆字的小孩叫李衛東,這讓他在當地第一次有了“名氣”。
在河南大學附中任教的大姨來舞鋼,見李衛東愛好書法,便帶他到開封,讓他在一家裝裱店里學習字畫裝裱。在開封,李衛東有幸認識了當時河南書法界的名家石如燦、趙振乾。
“都在一個家屬院里住,我就經常去他們的家看寫字,試著把自己的作品拿去,讓他們評判、指點。是他們的鼓勵、支持,讓我堅定了走書法之路的信念。”
張海要他放棄多年習練的字體
1993年,文靜、內向的李衛東認識了書法大家張海。
“練書法,自己到底練得怎樣,心里沒底,憑著一股熱情,試著給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張海寫了一封信,隨信寄了一幅字。沒想到,張海很快回了信,并逐行逐字進行了評點。這對于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那是多么大的鼓舞啊!隨后的幾年里,我們書信交往頻繁,我從中受益匪淺。”李衛東談到此處,深為大家的風范所折服。
1994年,李衛東成為石漫灘林場的職工。他和其他的職工一樣,護林守樹,上山伐木,后來石漫灘水庫蓄水,林場購置游船,他還當過“船老大”。
“那時候,干一天活很累,回到家看著電視都能睡著,可我練習書法從未停過。每天早上4點起床,練到7點,再去上班,養成了習慣,現在仍是這樣。”
多年的刻苦練習,李衛東覺得自己的字能拿出手了,加上與張海多次書信交往,1996年,滿懷信心的他到鄭州拜見大師,特意帶上自己最得意的行草作品。
“張老師看后,很不滿意,放到一邊嚴厲地說:‘這樣不行,這種字體不能再寫了,要完全放棄,應該自成一體’。”
李衛東沒有想到與大師的第一次謀面竟會如此尷尬。他說:“后來仔細想想,大師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對習練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沒有傳承關系,風格沒有深化,線條沒有質感。把很多書風揉在一塊,表面看挺‘花哨’、很藝術,其實質是缺乏理性認識的。”
李衛東潛心學習,在浩瀚的書法藝術海洋里汲取營養,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1998年,他的作品獲得文化部“全國群眾書法攝影展”優秀獎,入展全國影響力最大的《書法導報》推選新人300家年展。2003年,作品入選“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家展覽”,他也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在書法中思考和尋找
李衛東于2005年借調到舞鋼市文聯。一些家長請他教授孩子書法,這在他看來是責任、使命,樂此不疲。
當人們還在睡夢中,凌晨4點,李衛東便開始練字。隨著書法藝術功底的不斷深厚,他進入了思考自己、尋找自己的階段,沉浸在對書法藝術更嚴肅、更嚴謹的探索與追求中。“我一直認為,字里是缺少一些東西,我就是在尋找,在添加。既要符合書法藝術的要求,又要有自己的東西。”
李衛東有了名氣,卻沒有張揚。他告訴記者:“寫出一幅像樣的字,需要大量的時間,拿出去的東西,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積累最重要,現在還找不到成就感。”(王崗)(原標題:李衛東:天道酬勤翰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