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傳統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欣)。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灶”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河南民間講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的俗諺。 祭灶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灶節認了干親的干兒、干女,也要攜帶灶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雞來參加干娘家的祭灶儀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員。
祭灶在中國起源甚早。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記載。不過,祭灶的日子隨著寺、地而有不同。《后漢書》「陰興傳」記載南陽(河南境內)陰子方于臘日以黃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發跡,三世繁昌,周處(二四○—約二九九)的《風土記》則說:「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為恐灶神上天后,說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話,吳人祭灶時,會「以酒沃門、謂之醉司命」。宗懔(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記荊楚一帶的祭灶習俗則是在臘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來,人們對這位會打小報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還用黃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來干脆就酒將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種稱為「膠牙餳」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也有人說是要讓灶神的齒牙被糖黏住,說不出話來。北方常見的灶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另一種「關東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習慣上,商家到歲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帳務。所以送灶同時也是催債、討債者絡繹不絕于途的時候。不過,討債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過年夜飯,就算沒收到債款,主客見面時,也得拱起手來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話說:「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餃子」(除夕夜吃餃子),就是形容這種情形。
祭過灶,到年底之前,還要挑一個好日子來做大掃除,俗稱「掃年」。掃年的風俗也有悠的歷史。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時「齋、饌、掃除」。舊式的家庭每年清掃之前,還要事先翻看黃歷,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來進行。掃除積年的塵埃,不僅是為了迎接新年,對環境衛生、維護健康也有極大的益處。
俗傳灶神上天稟秦人間一年善惡后,廿五日就是上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禍福。所以在這一天大家特別要謹言慎行。尤其要告誡小孩不得口出穢言,以免招致不祥。
自廿五日至除夕這五天,由于家神俱已上天,百無禁忌,所以民間也多在這幾天內舉行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