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喜愛的活動,每到風和日麗的天氣,古城上空便風箏紛飛、爭奇斗艷,成為一大景觀。
開封風箏歷史悠久,在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于民間的娛樂活動。北宋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在罷朝余暇放紙鳶為戲。他主政時期,由官方主持出版了《宣和風箏譜》。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宣和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有了很大發展。
如今的風箏在開封民間藝術家的手中,已不僅僅是人們把玩的玩意兒,而成為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特色的藝術品。開封的風箏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宣和風箏”扎工精巧、描繪逼真、色彩艷麗、內涵吉祥的優良傳統,而且別具一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在開封,放風箏不僅是一項深受大眾歡迎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也是一種文化。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置身于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呼吸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達到了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
今年68歲的退休教師、風箏愛好者薛文義是一位佼佼者,他多次代表省市參加全國風箏比賽及工藝展,多次榮獲金獎。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說,開封的風箏不僅造型美,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他創作出“巨龍騰飛”大型風箏,長約30米,起飛后,巨龍上下滾動,氣勢恢弘,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昂揚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記者 李克君 文 圖)(原標題:開封風箏舞蹁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