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帝王”龍燈
2013/8/9 9:45: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洛陽龍燈始于漢代,當時表演共分赤、黑、青、白、黃“五色龍”。
目前洛陽老城的“南關龍”在我國舞龍中唯一掛白胡子,以紀念趙匡胤作為“真龍天子”在洛陽出生時火光沖天的奇異天象。而東關的“巨龍”長50余米,點燃特制蠟燭,既不熄滅也不會燒著龍身,在夜色和人海中游動騰飛。
洛陽的龍燈的龍燈雖然不長,僅有八節,一節頭,一節尾,六節龍身。但每節都得用紅綢布連起來,這樣才能使總長度達到10米有余。制作龍燈的材料是竹篾和木棍,龍唇上飄著一些用苧麻做的龍須。如此龍燈模樣,若白天展示,恐怕沒什么看頭,妙的是舞龍燈的時間大都在晚間。龍燈內置燭火,龍就有了魂魄,變活了!舞動起來,形象逼真。書上說,有的地方是用油紙卷作為點燈之物。油紙卷制作起來頗費工夫,先用草紙搓成手指大小,一尺多長,對折一下絞成麻花狀,然后放到滾油中炸。炸的火候須掌握好,嫩了不耐燒,老了火焰小,易被風吹滅。這種事情得讓巧手姑娘和麻利媳婦來做。在舞燈的前一天,她們就聚在一塊兒,裁紙的裁紙,搓花的搓花,燒火的燒火,炸油紙的炸油紙,忙得不亦樂乎。
洛陽的龍燈,與外地龍燈有很大區別,就是以紙代布。你想想,龍體內有火,用布尚且怕火給燒了,用紙豈不更加危險?但洛陽人就是這么敢于冒險,這也正是洛陽龍燈的驕人之處。
話說宋代以前,洛陽東關一帶的百姓擅長做紙花,生意很興隆。五代末期,做紙花的商人把紙花運往開封及外省大城市出賣。結果他們到外面一看,人家都會玩龍燈,就跟人家學,先學會了制龍燈。外地龍燈的龍鱗都是用布制的,東關人琢磨,咱會做紙花,何不以紙代布來個創新?于是洛陽制造出來的龍燈就很酷,與誰的都不一樣,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洛陽龍燈表演,分為多路,但以南關龍燈和火燒街龍燈最有特點。尤其是火燒街龍燈,因與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沾著龍氣,所以遠近聞名,每每出動,觀者如云。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東關夾馬營八孔窯。傳說他出生的時候,夜半紅光映天,遠遠望去好像大火燃燒。宋朝建立后,就把夾馬營改名為火燒街。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出生在這里,他接班登基之后,又將火燒街改為雙龍巷。后來宋人在雙龍巷建太祖廟,龍燈也從原來的獨龍獨舞,改為雙龍齊舞。
只是這兩條龍燈,也是有區別的。一條為火龍,通身紅色,卷尾,象征宋太祖趙匡胤;一條為青龍,掃帚尾,象征宋太宗趙光義。兩條龍燈同時上街舞動,一前一后,蜿蜒而行,彼此呼應,十分壯觀。
據《洛陽市志》記載:解放前,火燒街龍燈社設在太祖廟內,“社首”多由地保紳士擔任,每年元宵節、城隍節、寒食節,龍燈都要按時出來表演。表演時,排鼓震天,鞭炮齊鳴,場面上有梢子棍百余條,火彈開路,威風凜凜,氣勢非常。舞龍者共有9人,龍頭重達40多公斤,由一位大力士充任;龍尾更重,大約60公斤。
記者曾看過兩次舞龍燈,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元宵之夜。記得一次是在市政府門前廣場,兩條龍燈依次躍入觀眾圍起的“舞池”,頓時鞭炮陣陣,鼓聲隆隆,還隱約聽到指揮者的哨子聲。隨著哨聲,龍燈上下翻飛,一節起,一節落 ,一節仰,一節俯,如蛟龍出海,搖頭擺尾,盡情遨游。不一會兒,忽聽哨聲急,眼見舞姿變,只見領隊的把扎有引珠的木桿齊腰一橫,固定在一個地方轉起圈來,龍燈便以他為中心疾疾旋轉。引珠越轉越快,龍頭咬住不放,龍身龍尾緊跟其后,風馳電掣,虎虎生風,直舞得燈火一節一節地熄滅,轉眼間天昏地暗,舞龍人個個氣喘吁吁。我看那玩龍尾的人最辛苦,他在外圍,跑的路線是龍頭的幾倍,沒有百米賽跑的速度是不能跟上的,一場下來,即使是“飛毛腿”也要找人替換了。
原來,舞龍頭和舞龍尾的,非得有A角、B角不中,這大概與劇團演戲差不多,主角的唱段多,太累人,得有A、B角替換才行。據說舞龍頭龍尾的人,如果舞得好,子嗣旺,多子多福,而且運氣特別好,所以小伙子們都爭著舞龍頭龍尾,要到最艱苦的崗位上鍛煉自己。
也難怪,都是“龍的傳人”嘛!龍的形象,既威嚴又靈動,被視為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人們爭相舞龍,抒發自己對龍的崇拜,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說舞得好就能多子多福,不過是勉勵后生們都來挑大梁,為龍燈社出力效勞罷了。
過了正月十四、十五兩天,大部分龍燈已被連日的爆竹燒破了,有的看上去已是“體無完膚”了,只剩下竹篾骨架。到了正月十六這天,有的地方還要舉行回龍儀式,這是燈節的尾聲,場面狂熱,直到深夜回到寺廟,才算完事。其時,龍身已不堪用,除龍頭之外,予以焚燒,送龍上天。龍頭則高置寺廟的大梁之上,準備明年再用。(原標題:洛陽“帝王”龍燈)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民間工藝品網(200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