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張的龍口里暗藏玄機
龍骨架已制成
何伯亭(前)在指揮舞龍表演。
核心提示
正月十五鬧元宵。鬧元宵,舞龍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節目。正月初十下午,在位于新安縣石寺鎮的新安煤礦中心廣場上,年近七旬的何伯亭老人忙得滿場飛。他是應新安煤礦之邀,特地帶著自己制作的2條長約50米的“巨龍”和6條長約6米的“小龍”,來進行舞龍表演指導的。何伯亭是洛陽老城有名的舞龍老藝人,制龍、舞龍已有數十年。
“今年是龍年,龍年舞龍,心里美著哩!”何伯亭樂呵呵地說。
1 癡迷舞龍數十年
說起自己舞龍的經歷,何伯亭掩飾不住興奮之情。
“我小時候,年年元宵節老城都有舞龍表演,看著可帶勁兒了!”何伯亭說,在他的記憶里,舞龍是洛陽鬧元宵的傳統項目,每年春節一過,老城、瀍河的東關、南關、大關廟一帶就開始為元宵節舞龍做準備,元宵節常常是連舞三天。那幾天,街上人擠人、人挨人,熱鬧得很呢!
十五六歲時,何伯亭開始跟著師傅正兒八經學舞龍了。“師傅名叫董文卿,住在義勇前街,活到90多歲,做龍的手藝和舞龍的技術在洛陽很出名呢!”何伯亭說,“做龍、舞龍都有很多講究,不同的龍做法不同。比如火龍,按傳統的方法,要先用竹子扎成骨架,用綿紙糊上三至五層,然后用黃丹和雞蛋清涂色,用布印上鱗片,周身用金色的圓球作裝飾;青龍雖也是用竹子制成,但龍口小、里凹,龍姿比較穩重……”
后來的幾十年里,何伯亭的生活便離不開做龍、舞龍。他說,頭一年的六七月份,他就開始著手為第二年元宵節舞龍做準備。“做一條大龍,少說也得兩個月時間,選材、選紙、手工固定、定型成型,哪一項工序都不能馬虎。一不小心,舞龍的時候就會出洋相,讓內行人笑話”。
在何伯亭的記憶里,最值得回味的一次舞龍是在1999年。那一年何伯亭55歲,帶著洛陽的舞龍隊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舞龍大賽。由于比賽前到處奔波,臨上場時他突然腿疼得走不成路。可就在這時,激越的鼓聲震天響起,這聲音讓何伯亭精神一振。他仿佛打了興奮劑一樣,和同伴們奮力舉起“巨龍”,在場內舞了個暢快淋漓。
那一次,洛陽舞龍隊拿到了全國金獎。
2 盼年輕人真心喜愛舞龍
“年年舞龍,可對我們這些愛舞龍的人來說,龍年舞龍是最帶勁的!”何伯亭說。
今年是龍年,何伯亭鉚足了勁兒扎龍。為了完成2條50米長的巨龍和6條小龍共8條龍的制作任務,他動員全家齊上陣,自己做龍頭、龍尾,老伴兒做龍身,孩子們做龍骨架。
他告訴記者,今年舞龍,不僅有“火彈子”開路、“放荒”等傳統項目,他還特意在龍頭里裝了噴水設施和焰火裝置。同時,為了給舉龍頭的人減輕負重,他特意將龍頭的制作材料竹圈改成了泡沫塑料。記者看到,高達兩米的龍頭內密密麻麻布滿了電線,大張著的龍口的咽喉處,創新性地設置了冷煙花,開了一個極小的小洞。表演進入高潮時,舞龍人可觸動龍頭內部機關燃放冷煙花,增強表演效果。而那個小洞后面,何伯亭則設置了一把大號水槍,舞龍人只要拉動一個拉環,就可啟動水槍,水柱就會從龍嘴里噴出。此外,龍角、龍眼、龍須甚至鱗片上都安裝了彩燈,巨龍舞起來流光溢彩,靈動壯觀。
可以想象,表演時,排鼓山響,鞭炮齊鳴,“火彈子”開路,8條大龍、小龍左右穿梭,盤旋游動,好比蛟龍鬧海,龍口還不斷噴出火焰,場面必定頗為壯觀。
“我們那代舞龍人發自內心地喜歡舞龍,每次舞龍,心里總充滿一股‘天下第一’的勁頭,舞龍也舞得格外痛快、威風。可現在,雖然每年元宵節還有不少地方請我去指導舞龍,但真正熟悉傳統民俗、熱愛舞龍的人越來越少。每到一個地方教孩子們舞龍,他們多是圖一時好玩,玩一會兒就不玩了。”
何伯亭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老一輩舞龍人一起培養出更多的舞龍愛好者,讓年輕人從心里熱愛舞龍,大家一起將一條條巨龍舞得呼呼生風,舞出龍年的龍馬精神。(記者 李燕鋒 /文 杜武 張曉理/圖)(原標題:七旬舞龍人企盼“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