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者踩著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高蹺經過歷代的傳承演變,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風格。周口槐店高蹺以其歡快、火爆和粗獷的獨特表演風格,英武、豁達以及樸實風趣的表演風格,成為一種獨樹一幟的民間文化藝術。
高蹺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來源于古代的鶴圖騰氏族的跳舞,并逐漸從圖騰跳舞向雜技過渡,最終從雜技表演演變為扮演戲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周口沈丘的槐店高蹺的起源有著美麗的傳說。相傳在早清朝時期,沈丘縣城有一個清正廉明的知縣,他把轄區治理得政通人和。每年春節和元宵節,城里、城外人都聯合辦社火,互慶生意興隆,盼望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后來,清正廉明的知縣調走后,來了一個昏庸的知縣,他規定,凡是進城或出城辦社火的,不分老幼每人都要交錢。如果不交錢,他就下令關閉城門,掛起吊橋。但這并沒有難住辦社火的人,人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墻,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
高蹺也叫“拐子”。表演分為雙蹺和單蹺,雙蹺多綁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于上下。進行高蹺表演時,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于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被當地人稱作“活動的舞臺”;钡旮哕E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進了傳統高蹺的藝術形式和技巧,不斷更新內容,還把傳統的民間戲劇和喜聞樂見的小品搬到高蹺上進行表演。(原標題:周口沈丘槐店回族鎮 傳統高蹺舞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