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文化源遠流長
2014/5/7 12:15: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上蔡古稱蔡國。據傳,人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畫卦于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國,傳18代500余年。在悠久厚重的歷史中衍生出的重陽文化,隨著時光的變遷、時代的流變,越來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
天下重陽源始上蔡
重陽節發端于何時?多數學者傾向于東漢桓景登高。據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云:“汝南恒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于是,恒景就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在九月九日這天,讓全家人都登上了山岡。傍晚回家,果見家中雞犬牛羊皆死。至此,恒景才明白過來,家中畜禽原來是代人受過,全家人才有幸免此大劫。后來,人們為了避難,每到九月九日,就離開家,登上高處,這就逐漸形成了九九登高望遠的習俗,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禳災避禍祈福的節日。
“
汝南恒景”是東漢人,由此就可推斷,重陽節當肇始于東漢。同時,從《續齊諧記》這個記載中,也就解開了流傳至今的重陽節四大習俗之謎: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戴茱萸絳囊、吃重陽糕(糕、高同音,寓登高之意)。今年70歲的上蔡縣文化局退休干部劉孔名先生認為,重陽節之所以又稱“素食節”,就是因為家畜、家禽已經替主人頂災死去,后來的人們每逢這一天,因不忍心殺生選擇了吃素食。
原籍汝南、退休前任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的屈正平先生,對于恒景重九登高是重陽節源頭這一觀點給予認同,同時指出,重陽節真正盛行并被定為節日是在唐代,并以唐代的孟浩然、岑參、杜甫、黃巢、王維等人的詩來佐證。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其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香味極濃的一種植物,據說可以驅蚊蟲瘟疫,恒景用茱萸裝進絳囊布袋,就是為了驅邪避災。到了唐代,茱萸絳囊就成為人們頭上的一種飾品了。
年近90歲的上蔡縣文管所原副研究員尚景熙先生,離休后潛心研究古蔡文化多年,亦出版多部專著。重陽節起源于上蔡的觀點,最先就是他提出的,后經國內諸多專家學者考察論證,這一觀點得到了公認。據尚景熙老先生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辭源》中看到“恒景登山”的條目,于是開始廣泛查找資料。他翻閱了康熙年間的《上蔡縣志》,到省圖書館查閱了《續齊諧記》一書,并購買了大量的歷史地圖冊。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他最初的推測。主要論據有三:
論據一:《水經注·汝水》曰:“汝水又東南,過汝南上蔡縣西。”又曰:“汝南郡,楚之別也,漢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縣故蔡國,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說明當時的汝南郡,治所就在上蔡。到了東漢,治所遷至今平輿北部,距上蔡縣城30公里。上蔡仍屬汝南郡管轄。
論據二:恒景所登的山就是現在上蔡縣城西面的蘆岡。汝南郡一帶一馬平川,唯獨上蔡城西一岡突起。岡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最高處于97.2米,今名蘆岡,古名岡山。蘆岡的制高點——今天的蔡侯望河樓,又稱玩河樓或看花樓,就應該是當年恒景登高之所在。
論據三:重陽節登高的那個恒景就是上蔡人。恒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門世族。據《鹽鐵論》記載,當年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路過上蔡時,就遭到了恒姓家族的進攻。《上蔡縣志》(1995年本)記載,在上蔡264個姓氏中就有恒姓。
2002年前后,尚景熙老人把他的研究所得寫成論文先后發表在《天中晚報》和《中州今古》雜志上。恰在此時,傳出國家郵政總局將于2003年在重陽節的發源地舉行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尚景熙老人得知這一消息,高興得夜不能寐,立即給當時的縣政府主要領導寫信,希望政府出面,爭取重陽節特種郵票首發式能在上蔡縣舉行。
在省、市、縣的高度重視下,經過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國家郵政總局于2003年10月4日(農歷九月初九)在上蔡縣成功舉辦了重陽節特種郵票首發式暨中國上蔡首屆重陽文化節,盛況空前,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至今該縣已成功舉辦九屆重陽文化節。
重陽文化內涵豐富
經過千百年來提煉、醞釀、發酵、升華,重陽文化已成為古蔡大地上的一顆文化明珠。其內涵日益豐厚,外延不斷拓展。
其一,“重陽”之名的由來。自古以來,華夏兒女以“九”為“至數”。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下焉”的說法。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為“九”為“陽”數。在《周易》中,“九”字和“一、三、五”等奇數均被稱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兩陽相疊,故稱“重陽節”或“重九節”。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里曾說:“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號曰重陽。”
其二,為什么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劉孔名先生的一席話為我們揭開了謎底: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之意,故而將這一天確定為“中國老人節”是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取向的。把這一天定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可以說寓意深遠,能夠得到人們普遍的心理認同。《中國民俗大詞典》主編葉大兵認為,重陽節長壽的主題也是由于季節的原因確定的。農歷九月,暑熱已過,寒秋將至,地氣開始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避免邪氣上升,人們便采用一系列措施進行抗衡,這就是重陽節插茱萸、飲菊花酒、登高等節俗的由來。
其三,重陽文化具有豐富的學術價值與民俗價值。重陽節在歷經兩千多年的形成、演變、發展過程中,緊緊圍繞健康平安、祈福祝壽、吉祥如意、趨吉避邪等期盼美好未來的主題展開。我國古代出現了不少吟詠重陽節佳作名詩。如晉代陶淵明曾寫下“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這樣不可多得的佳句,再如清人李英杰的“擬準重陽結隊游,攜樽同陟玩河樓,千林落葉隨風走,萬里長江貼地流。林圃雨余鴨噪晚,關山霜冷雁鳴秋,茱囊菊甕年年有,催得詩人盡白頭”。恒景所登之蘆岡目前尚有古代“重陽登高處”殘碑,歷代文人墨客常在重陽節來此登高望遠、飲酒賦詩,“悠悠岡山、蘆崗擁翠”為古蔡八景之一。
重陽節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習俗流傳千年而不衰,就足以表明重陽節俗一直影響和哺育著華夏兒女,并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起了顯著的作用。
大力弘揚重陽文化
2005年12月4日,上蔡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2006年3月,上蔡重陽習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6月,上蔡重陽習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重陽節發源地的上蔡縣,近年來一直把宣傳、弘揚重陽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該縣先后被評為“全國敬老模范縣”、“全國老齡工作先進縣”等。上蔡縣委、縣政府在大力弘揚重陽尊老敬老文化的同時,按照營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思路和“大文化”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掘包括重陽文化在內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創新重陽節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增強了節慶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提升了全縣的對外開放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上蔡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孔艾華表示,今年該縣將進一步發揮“重陽文化之鄉”的龍頭輻射帶動作用,充實完善重陽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五大文化內涵,重點打造一寺(蟾虎寺)、一園(千古一相——李斯林園)、一祠(伏羲祠)等文化旅游景區,并積極發展茱萸絳囊、菊花酒等文化旅游產品,形成文化旅游綜合產業體系,使全縣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業收入快速增加,努力把上蔡打造成為特色文化休閑旅游區。(原標題:重陽文化源遠流長)作者:陳 司 張海波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駐馬店網(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