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不老的傳說———“中國梁祝之鄉”汝南行(2)

2014/5/15 9:46:28 點擊數: 【字體:


  
    官道分開梁祝墓
  
    “俺這兒梁祝故事可多了,梁祝就埋在村子的后面,這兒世世代代相傳的歌謠就是:梁山伯祝英臺,埋在馬鄉路兩沿。西邊埋的梁山伯,東邊埋的祝英臺。”記者一行來到馬鄉,村里的老人熱情地拉住了記者。
 

不老的傳說———“中國梁祝之鄉”汝南行

 

不老的傳說———“中國梁祝之鄉”汝南行


    汝南古稱“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汝南馬鄉鎮至今仍存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活過的村莊———梁莊、祝莊,還有馬莊。梁祝共同就讀的學校———紅羅山書院至今仍有遺跡保存。梁祝墓、淚眼井、曹橋、鴛鴦池等一系列景點在綿綿不斷地向游人訴說著這個纏綿凄婉的動人故事。

    把梁祝墓分開的,是一條南北向的官道,當地人稱其為京(洛陽)漢(武漢)古道。村里的人說,梁山伯臨終前囑咐家人把自己葬在馬鄉鎮北的官道旁,就是想在英臺出嫁時,再看她一眼,梁山伯葬在官道之西。祝英臺死后,其家人把她葬在官道之東,和梁山伯墓一路之隔。為什么不是后來人們傳說中的“合葬化蝶”?村民解釋說,在古代,人們認為,沒經明媒正娶的,就不是正式的婚姻,不能合葬。當地還傳說在古代如果梁山伯與祝英臺墓之間的官道三天不走人,兩個墳就會長到一塊去,可見梁祝愛情之深。
  
    據說,出嫁前的祝英臺曾向馬家提出三個要求:“外穿紅(結婚服),里穿白(孝服);在梁山伯墓前祭拜;第三個,到時候再說。”花轎到梁山伯墓前時,祝英臺脫了“紅裝”祭拜梁山伯,然后撞樹殉情,這也許就是她沒有說出來的“第三個要求”。村里老人李新平說:“在北馬鄉的梁、祝墓地附近,古往今來就產蝴蝶,白的、黃的、花的。群眾把白蝴蝶稱為祝英臺,黃蝴蝶稱為梁山伯,花蝴蝶看作馬文才。而且,總是白色的和黃色的相互追逐,花色的總離一丈遠左右,老年人不讓小孩捕捉黃白蝴蝶。”
  
    更巧的是,從紅羅山書院到祝英臺的家,正好18里路,到和孝鎮梁崗梁山伯的家,也大約是18里,因此有了“十八相送”;兩家到書院的路都必須經過曹橋,所以叫“曹橋結拜”;英臺被逼下嫁馬文才,前往馬莊又必經梁山伯墳墓,才能“哭墳化蝶”。老人熊應國說,馬鄉至今流傳著姓祝的不嫁姓馬的婚俗,祝馬不通婚,兩家前世因為馬文才和祝英臺的事情結了仇。
  
    梁祝讀書的地方———紅羅山書院如今是一所學校,但在這所學校讀書的孩子們已經不知道梁祝了。小學生們打著傘,冒著春雨,沿著梁祝“十八相送”的古道,聚集到梁祝求學的紅羅山巔,追求新知,和著風聲雨聲,誦出了他們的讀書之聲。
  
    汝南人在行動
  
    關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地方戲曲在馬鄉流傳很多,有曲子、豫劇、二夾弦、墜子、鼓兒詞、絲弦道、花鼓調等。戲曲研究專家、民俗學家馬紫晨考證,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萬歷年間,河南就有了羅卷戲、豫劇、豫南花鼓、二夾弦等諸多劇種唱“梁祝”,全國也以河南地方戲曲反映梁祝內容的為最多。
  
    然而尷尬的是,此次在汝南的采訪中,記者只能拜訪60歲以上的老者,60歲以下的,基本上不能完整講述梁祝的傳說。
  
    當初,汝南人卻并未意識到傳說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價值,在河南召開過“組織開展全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工作會議”后,當地政府制訂了梁祝文化搶救保護方案,準備在2006年至2008年之間,對梁祝遺址進行全面維修,興建梁祝文化生態園。計劃在2009年至2010年之間,對梁祝文化進行整理包裝,形成梁祝文化品牌,讓梁祝文化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護。
  
    一切的內核是傳說,沒有了傳說就沒有一切,幸好汝南人已經在往前走了。(原標題:不老的傳說———“中國梁祝之鄉”汝南行)作者:李穎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06-03-29)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花卉專業村中牟縣徐莊村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