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個熾熱的夏日,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臺南某地的一片樹蔭下歇息,屁股下面墊著一張報紙。這時,走過來一個老者,肩頭搭著一條毛巾,看到此景,對龍應臺說:“女士,請把你身下的那張報紙給我,你拿我的這條毛巾墊坐吧。”此言一出,龍應臺頓時羞愧不已,一個鄉野的老者都知道要敬惜字紙,然而自己身為著作等身的作家卻毫無這種意識。
敬惜字紙,這是一個遠離了現代人生活的字眼,但是百年前的士林大夫以至于上溯數千年的中國讀書人卻嚴謹地遵守著這個成語背后所蘊含的種種精神。中國一些正統的讀書人一直遵循這樣的一個傳統,寫了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要集中在一起焚燒成灰,隨后裝入一個壇子內,待到特殊的日子打開此壇祭祀漢字的創造者倉頡,隨后,再將這些字灰倒入河海之中。這樣的行為有專有名詞,稱為“送字灰”或者“送字紙”。長此以往,一些文氣頗重的地方就修起了“惜字塔”,用來專門焚燒寫有文字的紙張。
倉頡造字之后,時代從此大不同,可見文字的強大威力。自此,人類告別了蒙昧,迎來了文明的曙光,人類通過文字建立了是非觀念,傳承文明,因此,讀書人才會如此敬重文字和紙張。白紙黑字在他們的眼中是一種神圣的圖騰和精神的象征,任何不敬和褻瀆都會讓他們良心不安,對待已無用處的廢紙都是如此莊重,更何況流芳百世的經典著作。中國讀書人對于字、紙、書的感情除卻對知識的尊敬外,更有一種虔誠。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文字已經演化成海量的信息,同時也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文字的力量顯得貧乏。另一個更加悲哀的后果是人們在運用文字時肆無忌憚,任憑自己的感覺蛇走龍游。殊不知,文字就像是一類特殊的密碼,有極其精巧而細密的排列組合,只有潛心掌握,寫出的文章才有拯救心靈的作用。
有一個小的箴言說得極好,最珍貴的東西往往是免費的,比如空氣、陽光、水等等。雖免費,但缺一不可。我左右思忖,除了上述這些天賜寶貴之物外,我們身邊最珍貴的東西是我們隨手即成的一樣神物:文字。
【原標題:敬惜字紙(圖)】銀川張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