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梁祝故里:梁祝傳說表達人世間最真的情

2012/8/16 16:54:50 點擊數: 【字體: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一曲婉約、凄美的“化蝶”演繹著人間最真的情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作為人類向太空發射的首部樂曲,架起地球人和外星人溝通的心橋。在暮春時節,筆者懷著朝圣的心情前往汝南梁祝故里探尋。
      
    走進汝南縣城,西關是座漢白玉梁祝相依翩翩飛舞的塑像,衣袂飄飄。車出汝南縣城向南疾馳。梁祝傳說的發源地馬鄉(已更名為梁祝鎮)是個南北長5里、東西約 3里的集鎮,古時貫穿漢口和汴京的官道穿街而過。這古道曾經黃塵漫卷,馬蹄嘚嘚;這古道曾有多少達官貴人前呼后擁,來去匆匆。
      
    歲月的風雨將達官貴人曾經的顯赫滌蕩殆盡,留下的卻是雙蝶的千古絕唱。2005 年12月1日,汝南縣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 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進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是小麥揚花季節,遠處的村莊被蓊郁的綠樹包圍,空氣中彌漫著作物成熟的芳香。車停馬北村頭,路旁芳草萋萋,間或荷鋤老農偶過,似有古韻逸風。徒步走50米左右,路兩旁分聳兩冢。左為梁山伯墓,右為祝英臺墓,兩墓似聚還散,相對遙望。
      
    梁祝傳說起源的版本很多,但汝南的梁祝故事因為有我國獨一無二的梁祝雙墓現象,更能準確地反映當時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念。
      
    在汝南,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臺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同窗讀書的紅羅山書院,馬文才的家馬莊,梁山伯、祝英臺墳墓……更巧的是,從紅羅山書院到祝英臺的家,到和孝鎮梁崗梁山伯的家,大約都是18里。祝英臺家在書院東北,梁山伯家在書院西北,而兩家到書院的路都必須經過曹橋,曹橋到書院為8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節;兩人到書院去都途經曹橋,因此才有“曹橋結拜”的情節。在汝南,梁祝故事中人物、地點的設置如此巧合,恐非偶然。
      
    “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 “化蝶雙飛”,午后的暖陽,灑落在千年前西晉人的夢里,灑落在紅羅山旁的鴛鴦池里。同時,灑落在曹橋小小的亭子上,灑落在十八里相送的小路上。
      
    腳下便是一步三孔橋,呈“T”字形,僅方丈之間。完全是老式小橋,幾塊青石板鋪就。泥污淺淺地浮在石橋之上,蒙上歲月的滄桑。朋友說,梁山伯墓的西北是梁崗村,祝英臺墓的東南,是祝莊村。當年二人紅羅山書院求學,這里是必經之路。在祝英臺墓的東北,有村叫馬莊,是英臺被逼嫁的地方。梁山伯死后殯于此,是希望英臺出嫁時經過這里,好最后再看一眼。祝英臺出嫁行至梁山伯墓前,脫紅現白,一步三泣,撞樹而死,族人便把她葬于梁山伯墓的右側,并在一步之間修了三孔橋,好讓梁祝冥間相會。但不幸的是,梁山伯墓旁的小橋被拆掉。
      
    梁祝沒有“生不同衾,死亦同穴”。“化蝶”一說,是文人的美好愿望。但這一步三孔橋,卻是淳樸的人們對于封建禮教的分庭抗禮。和全國其他地方的梁祝合冢相比,我更傾向“汝南說”。
      
    至今在馬鄉鎮還沿襲著傳說中的許多民俗:每個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馬鄉為雙墓送白燈籠;姓祝人家的女兒與姓馬人家的兒子絕對不通婚,這個風俗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在馬鄉鎮,我們無不感受到梁祝文化的巨大影響。此地千年以來由梁祝故事所形成的獨特民俗至今猶存,幾乎每個人都能傳唱梁祝的民歌、曲藝及戲劇唱段,更有民間戲劇演員可以全段地唱出《紅羅山》等梁祝折子戲,鄉言土語的運用,使其更有地域特色。
      
    “走一洼,又一洼, 洼洼里頭好莊稼, 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哼唱著隨手拎來的梁祝民歌,離梁祝墓,過結拜橋,走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周圍的風景并不浪漫,極目望去,路旁林木參天。
      
    通往書院的途中,乃是一條窄窄的土路。所謂的紅羅山,山不大,像是人工堆成。山腳下,鴛鴦池邊,是一眼千年古井,如果把紅羅山稱作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山”的話,那山下的古井可稱上是古老的“愛情井”,這井里應該有永不枯竭的“愛情水”。清冽的泉水,似仍有情侶的倩影。我們把胸口貼著愛情井,幾乎聆聽到梁祝提水的竊語。
      
    環山皆水,失卻了梁祝的神韻,水沒有想象的清澈如許。沿小橋,過山門,拾階而上,山后一棵千年銀杏,四五合抱,傳為梁祝親手所栽,后被鄉里用鋸從四面鋸開,運走他用。樹已枯死,中間殘留部分尚有二人合圍之粗。當年鋸齒痕跡猶在,連同紅羅山上的殘磚斷瓦,述說著這里歷史的久遠。
      
    一個民族的傳說,是這個民族發育、成長的形象記錄,更是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厚重寶藏。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為代表的中國民間傳說,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千百年來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梁祝傳說在日本、朝鮮、東南亞和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也是個頗具“世界色彩”的文化現象。
      
    物是人非的紅羅山書院,不知是否還在回憶那段纏綿凄婉的動人故事?(原標題:梁祝故里:人世間最真的情)

    來源:河南電力報【熱原】     2011.6.2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