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蜂巢制黃蠟,在長葛市大周鎮和尚楊村是許多農家祖傳的一道傳統手藝。
今年85歲的張寶蓮是傳統黃蠟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據她介紹,當年公爹楊德清10多歲開始推著小車走街串巷賣黃蠟,后來還前往開封府向朝廷送貢品。黃蠟以前主要用于制中藥蠟丸,或是鄉村婦女納鞋底時抹到線繩上起潤滑作用,F在生產的黃蠟以出口為主,是醫藥、化妝品、食品等行業的原料之一。
蜜蜂采的蜜本來封閉在蜂巢上,養蜂人將蜂巢割開,把蜂蜜采出來。割過多次蜂蜜的蜂巢和割蜜時刮下的渣料,都是制作傳統黃蠟的原料。將這些原料放進大鍋多次熬制、擠壓,便成了黃蠟。養蜂人一般用的讓蜜蜂筑巢的蜂坯,也由黃蠟制作,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循環使用。為了多采蜜,蜂農不得不攜帶蜜蜂從海南一直到內蒙古、東北等地,隨著季節“攆花期”。要想購得生產黃蠟的原料,制蠟人必須與蜂農建立直接的聯系。如今,大周鎮每年與蜂農聯系的多達萬人,他們常年隨著蜂農到各地收購原料,和尚楊村也早已成為全國黃蠟加工基地。
同樣是農家,開封縣袁坊鄉卻流傳著孔子門生子路2400多年前創立的“子路八卦拳”。其中收藏的《子路八卦秘籍》、《子路八卦拳術秘錄》、《增廣靈驗方新編》手抄本等,為這種武術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依據。
子路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相傳他家境貧寒,常受市井無賴欺負,為保護自己,子路每晚與自己映在墻上和地上的影子對打,日久天長,便摸索出使用拳、腿、腳、掌的連貫動作。歷經多年苦練,子路最終將這些動作固定成一套完整獨立的拳術,被孔子命名為“子路八卦拳”。在傳承過程中,又分為紅拳、白拳兩派。該拳術自清末由袁坊鄉張建家大師在黃河兩岸傳授發展,至今100多年。在當地,練習“子路八卦拳”的人很多,他們還參加過多次國際和河南省武術擂臺大賽,榮獲金、銀、銅獎70多人次,其中4人被授予“全國武士”“全國甲級武士”稱號。
據介紹,“子路八卦拳”由拳術套路、器械套路、醫術、獨門絕技組成,基本特點是進退騰挪走陰陽八卦步法,進中帶防,退中帶打;實戰中令人防不勝防,常后發制人,你打我我不護,我打你你卻護不住。當然,這是技藝與智慧的較量,不是拼命式的不護不防。(奚同發)【原標題:長葛鄉間秘制黃蠟 開封農家傳承子路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