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州出發沿連霍高速向西400余公里,在新安縣城邊,聞名古今的漢函谷關就矗立在這里。這座坐落于兩山之間的澗河谷底古通道上的漢函谷關,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函谷關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春秋時期秦孝公從晉國手中奪得崤函之地,據險設關,以抵御東方諸侯的進攻。在由秦嶺、黃河、衡山嶺構成的天然屏障中,惟有函谷貫通東西,故此關被稱為函谷關,后由西漢樓船將軍楊仆遷關于新安。
據史書記載,漢室興起之后,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稱為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西漢開帝時期有一位樓蘭將軍叫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因“屢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幸得“武帝意亦好廣闊”,楊遂盡捐家資,在今新安縣城東500米處筑起一座雄偉的城池,高大的關壇上建有兩層樓閣,壇下為4米寬、7米高的拱式通道——這更是古代洛陽西去長安的通衢要道了,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筑有“雞鳴”、“望氣”二臺,上有康有為題寫的關額“漢函谷關”。東西南北四面關門上分別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的對聯,其中東門聯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層紫氣萬層煙”。南門聯為:“紫氣猶存賢令尹,青牛重度古函關”,均與歷史典故“紫氣東來”有關。關門上的遺址歷代帝王多有登臨,此遺址對于研究道教文化和考證古代軍事地形戰略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據說,這座漢關初建之時,關樓13丈高,共有3層,而現在就剩下一層關樓,其余的已經蹤跡全無了。關樓東面門洞兩側的對聯,只剩下了北面的半副,內容勉強可見“功始將梁今附驥。”另外半副據在關門內納涼的張光鎖說,已被移到高處鋪路了。
關樓西面門洞兩側的對聯還在,上聯是“勝跡漫詢周柱史”,下聯是“雄關重睹漢樓船”,同時提到了秦、漢兩個函谷關的典故,也算是用典恰當的佳作了。關門南側一座高高的土丘,應當就是人們所說的雞鳴臺了。關門北側離得比較近的土丘,應當就是那座望氣臺了。走近一看,城頭上還有康有為的字跡,寫明這里是漢函谷關。
大凡關口,多與戰爭有聯系。漢函谷關也不例外,自古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為古代洛陽西面最堅固的軍事防線。住在古關旁邊的老農,講起昔日的雄關來群情激昂,如數家珍。從他們那里我了解到,此關城北接黃河南岸,南連宜陽城,長百余里,越山跨水、蜿蜒逶迤,猶如長城。關隘主體建筑為磚石結構,高14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20米。關門為拱券式,高7米、寬4米。關上有三層閣樓,高大崔嵬、巍巍壯觀。關門兩側筑有凹字形吞口,兩墻相距50米,墻與關門等高。兩墻東端后筑一方臺,層層夯土,高約15米,沿秦關舊制,北曰雞鳴臺,南曰望氣臺。東西向門兩側分別為康有為題寫的對聯:“功始將梁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勝跡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寥寥數語,概括了函谷關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后,函谷關就成了洛陽西部的重要軍事要塞。兩千年來,函谷關歷經滄桑,時壞時修,這才留下歷歷在目的城墻夯土,留下隨處可見的秦磚漢瓦。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上世紀70年代前,這里是東來西往的必經通道。”后來,國家在關的南面修建了310國道,這里由熙熙攘攘變得人少車稀。昔日繁華的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歷經戰亂烽火和風剝雨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新安縣東關幾個居民區的中間道路了。
經歷了千年歷史的風霜,昔日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置千軍于雄關”的金戈鐵馬,早已隨著歷史的硝煙成了無盡的追思。如今,雄關仍在,那見證滄桑巨變的關墻,那滲透著中國歷史的關門,依然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悠悠歲月。劉功銀【原標題:漢函谷關 古絲綢之路的雄關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