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10多棵柿樹,一年能卸2000多斤柿子,賣到醋廠,能賣五六百塊錢。”王屋鎮石匣村村民周和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石匣村是典型的偏僻山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面對散落房前屋后、山間地頭的一棵棵大柿子樹,喜歡和林果打交道的村委會主任賈火龍上任后經過多次考察,把傳統釀醋工藝和現代釀醋工藝結合起來,做大、做活了醋文章。
深秋時節,紅彤彤的柿子掛滿枝頭,但這時候以前也是王屋山區群眾“望柿興嘆”的時候,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紅彤彤的柿子爛掉,而今年,石匣村一個小小的柿子醋廠改變了這種局面。
“上世紀60年代,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柿樹,柿子成熟后,家家戶戶都用大小不等的壇子釀醋,味道鮮美醇正。后來,人們都吃超市里的醋了,漸漸遺忘了這一傳統工藝,每年的柿子只有爛掉,F在,村干部帶領大家對柿子進行深加工,重新釀起了柿子醋,既增加了群眾的收入,又挽救了傳統工藝,真是一件大好事。”一位村民說。
王屋山石匣醋廠技術員崔菊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我們生產的柿子醋一定能夠走出小山溝,進入千家萬戶。”如今,王屋山石匣醋廠在這個環境優美的小山村扎下了根,不僅解決了部分青年的就業問題,還解決了柿子的銷售問題。據了解,王屋山石匣醋廠一年就可以消耗柿子近200噸。(原標題:石匣村: 做活山柿子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