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歷程
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館舍占地近7000平方米,現有建筑3000平方米。
黃河博物館前身是治黃展覽會,1957年在鄭州市紫荊山路4號建成了現館舍,館名定為“治黃陳列館”,是當時全國三十多個博物館之一。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20周年,重新舉辦治黃展覽,又更名為“黃河展覽館”。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治黃展覽會曾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和人大代表宣傳治黃規劃,并在北京、天津和黃河流域的濟南、華陰、太原、西安、蘭州等地巡回展出,接待國內外觀眾129萬人次。建館以來,黃河博物館接待了數百萬中外觀眾,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錢學森、英籍著名作家韓素音女士等國內外政要、著名科學家和國際友人。1991年以來,黃河博物館陸續被團中央、黃委會、河南省、鄭州市命名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黃河博物館自建館伊始,已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在館內職工的辛勤努力下,博物館逐漸改變了過去以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功能較為單一的模式,發展成為集收藏保護、陳列研究、宣傳教育等功能更加多樣化的現代化博物館,成為水利系統最具規模、最具特色的水利行業專題博物館,并業已成為普及水利科學知識、傳播黃河歷史文化、宣傳人民治黃成就、倡導社會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患災害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基本陳列
黃河博物館以黃河為基本陳列的主線,展覽主題分為偉大的黃河、黃河的歷史災害、人民治黃成就和黃河綜合利用規劃四個部分。通過600余幅照片、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珍貴的文物標本、燈光圖表、過水模型、錄像、觸摸屏、數字化信息地圖和幻影成像等,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開發的遠景規劃等內容。
館藏精品
黃河博物館館藏文物主要分為標本、圖片、歷史文物、治黃工具及材料、書畫等五大類,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黃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
埄堠碑:目前唯一一件宋金時期黃河堤防管理界碑,1987年出土于河南汲縣(今衛輝市)柳衛村東北的古代黃河大堤。此碑是古代黃河堤防按行政區劃進行分段修筑分段管理的界碑,對于研究宋金時期黃河堤防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有補史和證史作用。
《中原治黃圖》(卷):宣紙質,橫長290cm,縱長28cm,繪制于1877-1880年。該圖踏勘精確,描繪細致,是一件融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一體的珍貴藏品。全圖展現了1855年銅瓦廂改道黃河西起華山,東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況,并用工整娟秀的楷書標注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詳細記載了河防大堤和埽壩工程。
花園口堵口紀念碑:1947年3月花園口堵口工程完成合龍,黃河水全部向故道流去。為紀念這次堵口,國民政府在花園口建造了六棱紀念碑。該碑記述了花園口決口和堵口始末,正面碑文由蔣中正親筆題詞“濟國安瀾”。由于該碑是黃河史上一次特大事件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花園口決口真相、堵口技術、國共兩黨在黃河歸故問題上的不同立場等方面有著極高的歷史及學術研究價值。
鄭工合龍處碑:清代河道總督吳大徵親筆撰寫的《鄭工合龍處》碑文,是證明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堵復始末的唯一實物,并與“是年河決南泛,奪流由賈魯河入淮,十五州縣受災,災民180萬人”的史料相印證,是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
因吳大徵是清代著名大收藏家、金石學家,該碑由其親筆書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被譽為“黃河上的三絕碑”。
延安水土保持(國畫):為謝瑞階先生上世紀70年代創作鼎盛期的作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粉紅花樹,綠意浸染,映襯著以巍巍寶塔山為代表的延安,一片春意盎然。整幅作品立意高遠,畫筆嫻熟,濃淡相宜,是展現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藝術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謝瑞階(1902-2000年),晚號“黃河老人”,被中外人士公認為是黃河畫作的杰出代表,是近代山水畫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之一。
黃河源(油畫):由朱乃正1981年創作而成。畫高79.5厘米,長為119.5厘米,畫面景物以白色為主色調,既展現黃河源頭巍峨高峰、積雪綿綿、水流清澈、空曠靜謐的景觀,又描繪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自然神韻。整幅畫作筆法極為細膩,氣勢境界宏大,蘊含豐厚,可遠觀可細讀,意趣盎然。
新館建設
為進一步光大中華文明,滿足國內外人士關注黃河、了解黃河的需求,并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水利科普知識教育的場所,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黃河博物館新館建設順利進行,將于2011年在中原古都鄭州開館。
黃河博物館新址位于鄭州市北區花園路、迎賓路、中州大道圍成的園林廣場西南角,北望黃河花園口水利風景區,東接飛速建設的鄭東新區,西臨黃河迎賓館,南靠迎賓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新館規劃用地面積45506 平方米,其中建設用地26666 平方米。主體建筑三層,總面積7045平方米,高18.7米。
新館建設的目標和宗旨
通過新館建設,把黃河博物館建設成為具有豐富館藏和鮮明黃河特色,并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現代化水利專題博物館(河流博物館),使之成為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展示人民治黃成就、教育人們樹立生態環保和防洪抗災意識、進行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新館建設以“服務黃河,服務社會”為宗旨,為社會觀眾搭建一個了解黃河、關注黃河、支持黃河治理與開發事業的信息平臺和窗口,成為促進和諧水利、和諧社會以及宣傳“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助推劑,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新館展示主題及內容
黃河博物館是一座以自然為基礎、以文化為內涵、以人河關系為主線的黃河主題博物館。黃河博物館新館展覽,堅持立足于黃河,立足于黃河的治理開發,緊扣黃河本身,突出黃河特色,全方位展示黃河自然史、文明史、治河史、現代治黃與科技發展以及“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等內容。
新館展陳形式
黃河博物館新館展示內容分為天生黃河、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歲歲安瀾、生命黃河五個部分,以歷史文物、標本和實物為主體,以模擬再現、模型、沙盤、雕塑、框圖、影視多媒體和聲光電等先進技術為重要輔助手段進行陳列、展示和演示,達到雅俗共賞,引人入勝,寓教于樂。(原標題:濃縮黃河巨龍身影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 ——走進河南黃河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