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影響:“十萬宮廷樂舞”是一種象征,一群老人用美妙的古聲,訴說著洛陽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在第二十五屆洛陽牡丹花會上,“十萬宮廷樂舞”那悠揚、圓潤、優雅、婉轉的曲調將再次把我們帶進歷史中……
“咣咣咣……”1987年4月20日清晨,天色微亮,在洛龍區白馬寺鎮田山村響起了緊湊的敲鑼聲,這是“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成員牛轉魁在喊隊員們起床,他們今天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在牡丹花會開幕式上演奏“十萬宮廷樂舞”。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老隊長張紅寶記憶猶新:“我們接到邀請是花會前的一個月,而演出準備也足足做了一個月。雖然我們已是輕車熟路,可是為了防止意外,我們先后召集了所有的50多名成員進行了三四次彩排,而每次彩排都要在村子里巡回演出。”
張紅寶說,當天上午9時,他們奏響了第一個曲目《嵩樂調》,這是一首武皇欽定的樂曲。“這一奏,就一連五天都沒有停下來!”張紅寶回憶說,從《朝天歌》到《青田歌》,從《頌太平》到《陽關三疊》,他們每天在韶樂臺上演奏的時間為9時至16時。由于游客太多,他們只能中午換著吃飯。5天后,他們因為農忙返回村中,而優雅、美妙的樂曲則在王城公園又持續播放了10天,讓中外游客好不享受,也讓來洛旅游的人記住了“十萬宮廷樂舞”。
張紅寶說,“大唐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曾在東都洛陽紅極一時。武皇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輝煌的大唐音樂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武皇出巨資組建了十萬宮廷樂舞機構,寓意大唐江山地久天長。據史料記載,“大唐武皇十萬宮廷樂舞”規模盛大,氣勢恢弘,擁有樂器300余種,其曲目囊括了《隨唐九》、《十部樂》等數百個,表演人員最多時有1600余人。
隨著朝代的變更,“十萬宮廷樂舞”逐漸流落民間。漸漸地,民間也只保留了樂卻沒有了舞。曲目也由以前的100多首遺失到現在的20多首,其中最長的有十二三分鐘,最短的有七八分鐘。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十萬宮廷樂舞”才得以重新振興。(原標題:“十萬宮廷樂舞”陶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