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洛陽“新國保”系列(9):鐵門鎮上的千唐志齋

2013/7/4 15:29:49 點擊數: 【字體:


    題記:

  千唐志齋,位于新安縣鐵門鎮,距洛陽45公里。千唐志齋的窯壁上,鑲嵌著一千多塊唐人墓志,那是一部青石留痕的悠悠唐史。

  10年前,我去參觀千唐志齋,別的什么都沒有記住,就記住了8個字。這8個字不是唐人的留言,而是今人的聯語。

  聯語是:誰非過客?花是主人。

  這8個字,詞不華麗卻清新有味,沒有用典卻涵蓋古今。看起來稀松平常,細想想內涵深深。

  從此之后,我常常把這8個字講給友人聽,他們聽后都會陷入深思,說啥時候有空閑了一定去看看。日前,我與一位攝影記者重訪千唐志齋。車子離開谷水街之后,我們看到通往新安縣城的大馬路還在維修,于是決定改路前往。路邊的農人指點說:南邊嶺地上有條小道,車少人稀跑車順,半小時就可到達。可整整跑了1個多小時,路邊依然是莊稼地,哪里有千唐志齋的影子?原來,我們在淺山丘壑間迷了路,多跑了20多公里,竟一頭扎進宜陽縣境。攝影記者心疼汽油錢,這才開始不斷地探頭問路,當我們到達千唐志齋時,已經是下午3時了。
         
   

  鐵門鎮真安靜,她舒舒服服地放平了身子,靜靜地臥在隴海鐵路旁。我們不急于走進千唐志齋,而是停下腳步,向當地人打聽這地方為啥叫“鐵門鎮”。

  一打聽才知道,古時候這里并不叫鐵門,而是叫“闕門”,因為這里有兩座山,一為青龍山,一為鳳凰山,兩山對峙,形成闕門。后來人們把音念轉了,就把“闕門”念成了“鐵門”了。

  到了近代,鐵門鎮出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先生,也就是千唐志齋的主人。張鈁先生字伯英,號友石老人,出生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卒于1966年。享年81歲。

  當地老人回憶:張鈁幼時機敏,卻很頑皮。一日上課,張鈁遲到,私塾先生問他為何遲到,張鈁竟如實回答:“上山玩耍,忘了上課。”老師很生氣,說:“你如果愿挨打,就把手伸出來,打三十戒尺;如果愿受罰,就趁一頓飯工夫,寫篇千字文。”

  張鈁說我愿意受罰,請您命題吧。老師看了他一眼,說:“朽木不可雕也”。這是《論語·公冶長》里邊的一句話,大意是“腐朽了的木頭,不可雕刻,雕也不雕成器”。張鈁自然懂得這是在貶低自己,于是磨墨展紙,提筆便寫。不到一頓飯工夫,便寫完一篇千字文,交給了老師。

  老師展卷審批,剛看完第一句便愣住了。文章開頭這樣寫道:“雕朽木者,庸匠也!”起句突兀,反戈一擊,等于給私塾先生上了一課。先生自落沒趣,才知道這個學生非同一般。

張鈁少年時期,列強進逼,國勢日衰。他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影響,棄文從武,立志共和。1907年春,他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兵科學習,1908年加入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從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陜西新軍張風翔部任職,并與張鳳翔等在西安共謀起義,脫離清軍統轄。之后,他被任命為東路征討大都督,兵出潼關,攻打清兵,屢戰屢勝,名聲大振。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復辟稱帝,張鈁深為不滿,不予合作,被袁世凱誘捕入獄。及至蔡鍔的護國軍討袁成功,袁世凱垮臺,張鈁才被釋放。張鈁出獄后回到陜西,與于右任組織陜西靖國軍,于右任任總司令,張鈁任副總司令,受孫中山先生的節制。其后一段時間,他蜇居新安故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出任國民黨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兼任河南省代主席,直至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爆發,張鈁受命任國民黨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1938年調任國民黨民事參議院副院長,后任院長。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委任張鈁為鄂豫陜綏靖區主任,而當時國民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張鈁環顧時局,決定棄暗投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義,此舉對和平解放四川作出了貢獻。解放后張鈁被推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二

  “千唐志齋”這個名字,是由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命名的。王廣慶與張鈁是同鄉,新安縣人,是著名的書法家、金石學家和語言學家,1938年至1945年期間,任河南大學校長。

    千唐志齋是1936年才建成的,共有大小拱式磚窯十五孔,其間走廊聯袂,天井窺天,井然有序。但這一大片建筑,只不過是“蟄廬”的一部分而已。

 “蟄廬”系張鈁先生的花園,當地人稱之為張家花園。這花園建得很早,早在1918年就開始籌備了,但到1923年才建成,整整建了6年。花園占地百畝,北枕方山,南臨清澗,林木一片,蔚為壯觀。

  這年4月,吳佩孚在洛陽西工大宴賓客,慶祝自己的五十大壽,康有為親書壽聯遙拜。吳佩孚十分高興,便邀請康有為來洛陽會面。在吳第一次宴請康時,特邀張鈁作陪。

  康有為與張鈁一見如故,很是投緣。他在洛陽半個月,都由張鈁陪同著訪關林,游龍門,看邙山陵墓。二人縱論古今,品評時政,相見恨晚。康有為還特意來到鐵門鎮,住進了張家花園。

  小住幾日后,康有為要到西安講學,即離豫赴陜。當年秋,他講學后東歸,再次來到鐵門鎮張家花園。這一次,康有為欣然命筆,題下“蟄廬”匾額,還為花園內的“聽香讀畫之室”題了一副楹聯。 

  康有為的蒞臨,使張家花園有了新稱謂“蟄廬”,還使張鈁得到了康有為的墨寶。本來就喜歡書法的張鈁先生,接受了好友王廣慶的建議,決心下功夫出重金,收集散于洛陽民間的書法碑帖。 

  當時的洛陽,有一位出了名的碑帖商人郭玉堂,此人于1909年在洛陽東大街開了一家碑帖店,號為“墨景堂”,專營拓片生意,頗懂碑碣墓志。他的店內墨香馥郁,寶貝很多。張鈁和時任北京圖書館館長的蔡元培,不時光顧,三人遂成摯友。

  洛陽乃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北望黃河,南臨洛水,土厚水低,宜于殯葬,自古就有“生在蘇杭,葬于北邙”之說 。歷代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的風水寶地,甚至有歿于江南塞北者,臨終也要囑其子孫還葬北邙。

  邙山古墓多,盜墓風也熾,盜墓者掘開墳墓之后,只顧盜里面的金銀財寶,卻把墓志隨地拋棄。那些寶貴的墓志,掩映著久遠的社會信息,卻不幸遺棄荒野,不是讓老百姓壘了豬圈,就是當了洗衣石。加之清末修建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了無數古墓,損壞了無數墓志。張鈁看到如此重要的文物無人顧及,出于愛好和保護之心,便廣為搜羅,并決定在“蟄廬”內辟地建齋,專藏墓志。

    墓志是埋在墳墓內的石刻文字,記載著死者的生平事跡、配偶子嗣以及追悼頌辭等,說白了,就是死者的親人害怕墳墓湮滅,為死者做的“記號”,所以從墓志上可以看到歷朝歷代的社會信息。同時由于墓志書法珍貴,越往后來便越發值錢,成了文物。

  千唐志齋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大小拱式磚窯十五孔,外走廊連接“蟄廬 ”,各天井之間,均有過道相通。并特意讓窯洞的內壁用來鑲嵌志石,以達到恒久保存、防止遷移的目的。但張鈁將軍集軍務政務于一身,繁忙勞碌,只好委托郭玉堂等人坐鎮洛陽,代為收集。

  隨著時間的延續,張鈁收集的墓志越來越多,尤其是唐代墓志最多,為分門別類,張鈁與于右任先生商定,凡“魏志”皆歸于氏,運至陜西三原,而“唐志”全屬張氏。這樣一來,千唐志齋便成為我國唐志最集中之地。
        
   

  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千唐志齋今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唐志1191件。皆鑲嵌于窯洞的內壁和三個長方形天井院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墻壁上。據說當時還有數百塊志石,沒有往窯壁上鑲嵌,抗戰時期統統捐贈給陜西省博物館了。

  如今,我們來到千唐志齋,突出的感覺是這里可以讓人安靜。那一塊塊石碑,看著是石頭,其實如清水,它能洗去我們的欲望和征塵,還能凈化我們的語言和內心。這里還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志268件,還有墓志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無論是哪個朝代的作品,都有著端莊的字體,從容的氣質,那淡然自若的內涵,使我們這些不能在它面前站上一刻鐘的“現代人”,頗感汗顏。

  是的,我們確實知之甚少!站在這里,輕易便看到了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年間的墓志,又看到唐代最后一個年號天佑年間的石刻。輕易便看到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看到了武則天改元,看到了武則天造字,看到了安史之亂,看到了世事紛紜......

  這哪里是千唐志齋?分明是千唐百態!分明是千唐文化!這里是一部石刻的唐史,一個壁立的唐朝!這里是一座書法倉庫,集歷代書法名家作品于一室,既有唐代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親筆書跡,又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家狄仁杰的書法,還有宋代米芾的行書,明代董其昌的行草橫披,清代王鐸的狂草條幅以及鄭板橋畫的風雨陰晴四扇屏竹等,更有章太炎、康有為、馮玉祥、蔣介石的手跡或墨跡。

  張鈁先生可能當時沒有想到,他蓋了一個千唐志齋,落了一個萬世流芳。此舉為保護唐朝及歷代文物立下了蓋世功勛。1986年6月,正值張鈁先生誕辰10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際,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民革中央等單位按照張鈁先生臨終遺囑,又尊重張鈁先生海內外子女的愿望,將他的骨灰從北京移葬于 “蜇廬”花園之中。

  花園之中有墓園,有松樹有柏樹,有游客有花朵,有偉岸也有平凡。我等作為普通游客,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不曾留下什么,而我們的張鈁先生,卻為人間留下永恒的花朵。

  采訪結束,夕陽西下,余輝遍灑,猛回頭又看到了那副聯語: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我突然明白:這個“主人”,就是“文化”,它留痕人間,萬古長存!【原標題:洛陽“新國保”系列(9):鐵門鎮上的千唐志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6-10-09 作者:孫欽良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千唐志齋拓片亮相白馬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