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鄭韓故城(2)

2013/7/11 14:33:58 點擊數: 【字體:

    鄭韓故城曾經商鋪林立

  一個楚國商人到鄭國,在著名的奎市,他租下一個鋪面做起了珠寶生意,鄭國的稅率很低,市場活躍,人們的購買力強,吸引了眾多“外商”到來。這個楚國人很善于包裝自己的產品,他裝寶珠的匣子選用上等的木蘭做成,用桂椒熏蒸了,又在匣子上綴上珠玉和翡翠,看上去很漂亮。一個鄭國人買下了一匣子寶珠,卻把里面的寶珠還給了楚國商人,只帶走了匣子。

  韓非的這則有名的寓言故事《買櫝還珠》,意在諷刺那些舍本逐末的人。韓非寫的寓言很多,《守株待兔》、《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等等,情節簡單,故事夸張而含義深刻。有意思的是,和鄭國人有關的《買櫝還珠》、《鄭人買履》等都和商業有關,無意之間,韓非的寓言透露了一個信息:鄭國是個商業發達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進鄭國東門,就是奎路,奎就是大的意思,據說這條路能并行九輛馬車,在路的兩邊大樹成蔭,樹陰下,既有林立的商業店鋪,又有熱鬧的馬路市場,這就是著名的奎市。市場上本地出產的日用品應有盡有,外地奇特的商品琳瑯滿目,少男少女、家庭主婦熙熙攘攘地來往,盡情地享受購物的樂趣。善于經營的鄭韓商人,也常常走出“國門”,到各個諸侯國去做生意。如《弦高救鄭》,就是寫弦高在販牛去洛陽的途中,放下生意不做,為國立下了大功的故事。

    貴族厚葬之風留存文物

  鄭韓古國的富足,時隔2000多年我們仍能感覺到。在這里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文物之多、品位之高聞名全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廣闊認為,河南是文物大省,論起出土文物之豐富,在河南一個是洛陽,另一個就是新鄭。

  1923年,新鄭城南街鄭君子嬰大墓出土青銅器、玉器等133件,其中一對蓮鶴方壺是稀世珍寶。此后陸續有高品位的文物出土,出土最多的是1996年發掘的10座青銅樂器坑和20座殉馬坑,共出土青銅樂器255件,其中8套編鐘,每套24件,引起全國關注。近年發現的鄭國國君車馬坑,以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再次引發全國關注。種類豐富的出土文物,顯示了鄭韓貴族生活的奢華,也生動地證明了鄭韓技術先進、經濟富足。

  事實上,這塊土地下曾經埋藏的東西遠遠比發現的豐富。自古就有的盜墓行為,使大部分埋入地下的文物沒能保存下來。中國有史以來就有靈魂的概念,認為死亡不過是去了另一個世界,還是要擁有財富、顯示地位,要把最好的財物帶走,因此厚葬成風。從積極的意義上說,厚葬之風是保存古文化的有效方式,否則,諸多的戰亂和自然災害,文物很難保存下來。但與厚葬相伴而生的,就是盜墓行為,中國的盜墓從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后來愈演愈烈。在文物不值錢的時候,許多青銅器被毀掉鑄錢;文物值錢的時候,就不知道流落到哪里去了。

  袁廣闊說,他去日本考察的時候,見到不少中國的青銅器,有的非常漂亮。在日本和歐美,私人收藏中國青銅器的,為數極多。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遺憾。

  如今新鄭的考古發掘中,往往“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有的墓葬被反復盜過多次,盜洞密得像篩子一樣。“新鄭如今還能有這么多文物僥幸保留下來,只能說明歷史的遺存太豐富了!”

處于大國爭霸的夾縫中,又無山河之險的鄭韓,歷經一次次這樣那樣的危機,在血雨腥風的春秋戰國時代分別延續了三百多年和一百多年,本身也是一個奇跡。

  在新鄭采訪的幾天,從鄭韓故城的城墻走過的時候,總是能感覺到兩千多年前的刀光劍影。都城存在,國家就存在;都城消亡,國家就消亡。對于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的鄭韓,這道高大的城垣是重要的生命線。但只有這道墻是不夠的,古國的興衰可能有很復雜的因素,但有的時候,興衰就在一念間。五百多年,鄭韓故城出現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或許能感覺到歷史的凝重和不可捉摸。

  春秋早期,晉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在外,途經鄭國時,正值風雪交加,鄭文公拒絕他們入城,重耳等人只得冒著風雪離開了。鄭文公的一時糊涂,后來差點給鄭國帶來滅頂之災。

  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返回晉國成了國君,就是有名的晉文公。為了一雪當年的恥辱,他聯合秦國攻打鄭國,兩個大國國君親帥軍隊兵臨鄭國城下,那架勢和今天的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差不多。鄭國人一片驚慌,以為鄭國要毀于一旦了。

  危急時刻,十分了解各國微妙關系的大夫燭之武站了出來,他認為破壞秦晉聯盟,是挽救鄭國的唯一辦法。從城墻的東北角縋城而下,燭之武到秦國軍營外大哭起來:“秦國將要滅亡了!”震驚的秦穆公讓燭之武進了大營,兩個人之間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燭之武分析說,鄭國離晉國近而離秦國遠,秦幫晉滅了鄭,自己得不到什么好處。而晉國國君一向貪婪且常常背信棄義,曾向虞國借路滅了虢國,然后乘虞國毫無準備,把自己的盟友虞國也滅掉了,提醒秦穆公不要被人利用,更不要重蹈虞國覆轍。

  一席話說得秦穆公心里七上八下,頭上的汗也流了下來。燭之武又說保留鄭國的好處:一是鄭國可以遏制晉國向東發展;二是鄭國可以作為秦國向東來的“東道主”,為秦國過往官員提供一切方便,像秦國在東方的一個城邑。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當即和鄭國結了友好盟約,派了三員大將幫鄭國守護北門,秦穆公連個招呼都沒打,帶著軍隊就回去了。此時晉國也只好作罷,撤軍而去。

  這是春秋時代特有的“三寸之舌勝于百萬雄師”的傳奇。但留下來守護鄭國北門的秦兵,后來又成了隱患。

  兩年后,鄭文公去世,守衛鄭國北門的秦兵給秦穆公報了信,想做內應,讓秦國軍隊來攻打鄭國。于是秦穆公派出400輛戰車組成的大部隊,長途奔襲鄭國。秦軍走到滑國(今偃師南)時,恰遇鄭國商人弦高往洛陽販牛,弦高打聽到秦軍的目的,一面派人回國報信,一面假裝鄭國使者,帶了幾個伙計趕上12頭牛,向秦軍兵營而來。

  見到“鄭國使者”來勞軍,秦軍主帥大吃一驚。弦高鄭重地說:“我們國君聽說你們要路過敝國,特派我來慰勞。這12頭牛是我們國君送的禮物,請收下。”

  弦高走后,秦軍主帥商量起來:“鄭國已有了防備,我們再去,必不能成功,還是回去吧。”于是秦軍趁機滅了滑國,撤兵回去了。鄭國得到弦高的消息,一面加強守備,一面驅走了守北門的秦兵。機智的鄭國人,再次化險為夷,度過了又一次危機。

  春秋中期,鄭國一度“敢為天下先”,采取諸多大膽創新的舉措,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鄭國一時興旺起來。這時候鄭國的掌舵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子產。

  子產最有名的政治措施,就是取消了井田制。春秋中期,井田制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子產在鄭國當政后,率先取消了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收賦稅。當時在鄭國引發了一場“地震”,很多貴族堅決反對,有的甚至帶著家兵攻打子產。但數年后,新的土地制度顯示了效果,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產量隨之大幅度提高,當初反對的貴族得到了好處,很多平民和奴隸也過上了好日子。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制度改革了。

  子產的另一個功勞是“鑄刑書”,在中國最早公布了法律,公開提倡依法治國。鄭國的都城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地方,社會交往頻繁,人與人之間容易引起爭端。但當時的法律是不公開的,少數掌握裁決權的人任意愚弄平民。子產重新修訂了鄭國的法律,并把所有法律條文鑄造在一個大銅鼎上,公布于眾,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法律條文,比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要早一個世紀。

  法律公布之后,社會的公正公平得到一定的保障,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但這項在當時看來石破天驚的舉措,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對,有人認為當權者會失去權威,社會要陷入混亂,甚至鄭國會因此滅亡。但實踐證明,讓老百姓知道法律是正確的。當時鄭國還出現了幫人打官司的中國第一位“律師”鄧析。許多國家看到鄭國“鑄刑書”的實際效果,也公布了自己的法律。

  給鄭國人帶來實惠和秩序的子產,一生深受人們愛戴。

  戰國末年,韓國國勢日衰,韓國貴族韓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當時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他縱觀天下大勢,認為各國都在變化圖強,而韓國卻虛弱守舊,因而多次向國君上書,建議實行徹底的變法。但胸無大志的國君不能慧眼識才。報國無門的韓非只好閉門著述。

  在鄭韓故城里,韓非寫下了后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著作:《孤憤》、《五蠹》、《說難》等。后來他的《孤憤》、《五蠹》傳到秦國,秦王嬴政看了拍案叫絕:“寡人如果能見到這個人,和他交往,死了也沒什么遺憾了。”

  得知韓非的下落,秦王嬴政專門為韓非發動了一場戰爭!他出動一支軍隊攻打韓國,討要韓非。韓國無力抵抗,只得把韓非獻給了秦國。秦王嬴政如獲至寶,常與韓非縱論治國之道,非常賞識他。韓非向秦王嬴政上書《存韓》篇,勸他先不要攻打韓國。李斯等人怕韓非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進讒言說韓非是韓國宗室,身在秦而心在韓,不如把他除掉。于是,寫下《說難》的韓非,自己也沒擺脫厄運,被翻臉不認人的秦王嬴政投入了監獄,一年后死在獄中。韓非雖死,但他的政治學說,“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理論,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

  公元前230年,秦滅了韓國。鄭韓故城至此輝煌不再,但一個杰出人物的出現,為這座古城涂抹了最后的亮色,這個人就是張良。

  據《史記》記載,張良的祖輩5人先后擔任韓國的國相,韓亡后,20多歲的張良把全部家財變賣,尋找勇士刺殺秦王,為韓國報仇。在淮陽,張良終于尋找到一位大力士,能舞動60公斤的大鐵錐。趁秦始皇東巡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博浪沙時,張良和大力士埋伏起來刺殺秦始皇,可惜誤中副車。秦始皇大怒,命令全國上下大肆搜捕刺客。

  張良改名換姓,逃到江蘇睢寧一帶,遇到黃石公,得到《太公兵法》。后來張良成為一代杰出的謀士,輔佐劉邦率先攻進咸陽,滅了秦國,最終為韓國報了滅國之仇。隨后,張良又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輝煌的漢朝,張良因此青史留名,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與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杰”,他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成為智慧的代名詞,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指的是張良。新鄭北關,有明代丞相高拱為張良所建的留侯祠。【原標題:鄭韓故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04-11-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