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戰呂布故事的真實性卻絲毫不會影響虎牢關悠久的歷史。虎牢關位于滎陽市市區西北13公里處,關南是連綿的群山,北臨黃河,絕岸峻崖,西扼洛陽,東控開封,虎牢關失則兩京震搖,古有得虎牢者得天下之說。由于地勢重要,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設關到建國前,在這里發生的戰爭就多達30多起,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留下過戰馬嘶鳴和戰士的喊殺聲。
三英戰呂布只是個傳說
在去虎牢關之前,記者曾多次想象過它的雄壯,有高大陡峭的城墻和寬大的城門,有聳立的大山和城內古老的建筑。但當記者一行驅車到達虎牢關后卻有些失望。
從滎陽市汜水鎮向西北沿柏油路而行,不一會兒就看到了西面和北面連綿的土山,山上看不到有城墻的痕跡,只是走到土山上,才可看到虎牢關城的夯土層。
虎牢關所在連綿的土山前是一條河,在河的附近立著一塊石碑,此碑高2米,寬0.7米,碑的上部已經斷裂,上面用楷書寫著“虎牢關”三個大字。據介紹這座碑是公元前1731年,也就是雍正九年立的。
如果不是滎陽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萬卿引導,記者根本就找不到虎牢關的位置,山坡上種植著樹木,山頂是綠油油的莊稼。虎牢關在西周、漢、三國等朝代都有修建,虎牢關城和成皋城的位置還相互交錯。
陳萬卿說,其實歷代的虎牢關幾乎都不在同一位置,由于黃河的南移,最初的虎牢關和成皋城大部分都已被沖刷進黃河的河道之中,現在依然保存有夯土層虎牢關位置是近代的遺存。
雖然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在虎牢關內許多地名都與劉關張或呂布有著緊密的聯系,如呂布城、跑馬臺、點將臺、梳妝臺、三義廟等。
在一些正史中找不到劉關張大戰呂布的歷史資料,為什么在虎牢關這個地方有那么多的三國故事呢?這僅僅是《三國演義》的功勞嗎?但在《三國演義》中有些故事也是無法找到的,這又作何解釋?
在滎陽當地有一種解釋說,這些故事里蘊涵了許多當地人民對和平向往的感情。滎陽位居中原地帶,土壤肥沃,在夏商周,包括東漢時期,都處于全國統治的中心,經濟相對繁榮和發達,但到了東漢末年,中原成了諸侯爭奪的中心,常年戰亂不斷,昔日繁華的都市成為瓦礫,肥沃的土地也變成了荒野,軍閥們為了打仗,有時甚至將人肉腌制了來充作軍糧。虎牢關一帶和整個中原一樣,一片“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景象。一種絕望的情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在歷史資料中還有記載說,董卓曾率領軍隊包圍了位于今天登封市告成鎮一帶的陽城,當時正是廟會,董卓就把趕廟會的百姓全部關了起來,男的砍頭,女的全部做奴隸,而董卓卻向皇帝報告說這些百姓全部是匪賊。 當時的人民恨透了董卓,就盼望著有人來消滅他,但等了不知道多少個日夜,都沒有等來討伐董卓的軍隊。
于是人民就幻想著有人來打敗董卓,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達到的愿望郁結在心,生發出來,就要在文學作品、在民間傳說中得到實現,于是,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就出現了,被人們冠以仁義禮智信之名的三英就承載了人們對和平、對清明政治的向往,英姿颯爽地挺立在人們的記憶中,并把一些故事和一些地點結合起來,甚至后代還建設了廟宇。
在這些遺跡中,三義廟是很特別的一個,廟的名字和廟里所塑造的塑像有些不符。現存的三義廟是很小的一個廟宇,廟里只有關羽、關興和周倉的塑像,和其他關公廟沒有什么不同。據說最早的三義廟里也只有關羽和張飛,廟里根本就不曾有過劉備的塑像。
“虎牢關”名緣何處?
公元前11世紀,一天,天高云淡,空氣清新,西周穆王率臣子到鄭州圃田狩獵。突然,他們遇到一只猛虎,只見那虎生的皮毛發亮,斑斕多姿,于威猛中透出一股可愛之氣。勇士“高奔戎生擒虎而獻之”。穆王大喜,命將老虎關養于東虞(虎牢前名),始稱虎牢。
到了秦朝,開始在此地設關,始稱“虎牢關”。漢中平元年(184年),漢靈帝感覺此地地理位置重要,遂設“旋門關”。此后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唐朝時期,李淵祖名諱虎,唐因而諱虎,遂改虎牢為“武牢”。宋代時,“虎牢關”又名“行慶關”,至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宋太祖認為虎牢關乃“蓋萬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區”,遂將“行慶關”易名為“古崤關”。歷史上,此關還有一度名為“汜水關”、“成皋關”。
至于后來此關名為何又恢復為“虎牢關”,史書上并無明確的記載。而生活在虎牢關附近的居民,卻流傳著一個唐寅(伯虎)的美麗傳說。相傳,一日唐寅游經虎牢關,放眼巍巍青山,滔滔黃河,不禁畫興徒起,于是欣然操畫筆繪斑斕大虎于山壁。不料此后竟有大虎在此地為害,且來無影去無蹤。當地人十分害怕,甚至談虎色變。日后唐寅復經此地,聞聽有虎,甚為奇怪,乃直奔山間有虎處,果見大虎攔路。然虎見寅大驚,既而寅進虎退,直退到山壁前畫虎處不見。唐寅遂擦去虎畫,于壁上書“虎牢”二字,從此虎患絕跡。于是“虎牢關”就穩穩當當的叫了起來,直到今天。
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打開滎陽市政區圖,虎牢關的戰略位置便清晰地呈現在記者眼前。它東控開封,西扼洛陽,南連嵩岳,北臨滔滔黃河,真可謂“控東西之咽喉,挾南北之橋梁”,“致黃河無用武之地,望雄關而彷徨。草萋萋,天蒼蒼,蕞爾崤關固金湯”。正是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山川之險,虎牢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滎陽市地方志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統計,自西周設關至清末,這里曾經歷戰爭30余場。
雖然虎牢關經歷了那么多戰爭,卻并沒有留下多少痕跡。現在的虎牢關也早已失去了“控東西之咽喉,挾南北之橋梁”的天險地位,310國道和隴海鐵路從附近經過,連霍高速在身邊延伸。但從那一座座土山和一條條溝壑中,人們仍能感受到虎牢關的雄壯,站在這塊無數英雄曾為之浴血奮戰的土地上,耳邊似乎又聽到了當年戰鼓雷動、萬馬齊鳴的沸騰,一幅幅壯烈的戰爭畫卷仿佛在我們面前展開……
由于戰爭的頻繁發生,虎牢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名聲很大的地方,許多游客慕名而來,他們想領略當年的戰爭場面,據不完全統計,來這里的游客已達數萬人。但因為人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虎牢關的重要意義,當地政府對虎牢關也還沒有進行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幾乎沒有投入過資金。游客來這里后能看到的只有綠油油的莊稼地,和一座座的土山,不免有些失望。
滎陽市旅游局目前也在極力地改變這種現實。就在去年,滎陽市旅游局向上級有關部門作了《關于開發“虎牢關古戰場文化苑”項目的請示報告》,鄭州市計委隨即向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作了《關于呈報滎陽黃河古戰場文化生態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議書的請示》,今年1月19日,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作了批復,同意滎陽黃河古戰場文化生態旅游區項目建設。在這個項目里,昔日的關墻將依原樣修建起來,昔日的城樓也要依原樣修建起來,但它再也不是用于戰爭的防守,而是旅游。(張錫磊 馮源 陳平生)【原標題:古戰場系列之虎牢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