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史傳說時代有一場最廣泛、持久的部落聯盟間的戰爭——涿鹿之戰。這場戰爭推進了民族間的大碰撞、大分化和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也成就了炎、黃、蚩尤被尊為中華三始祖的地位。炎、黃帝陵今已確認并修葺一新,唯蚩尤冢未認定。盡管河北涿鹿,河南濮陽市及臺前縣,山東省汶上、巨野縣都講自己縣內有蚩尤冢,但僅巨野肩髀冢被蚩尤子孫貴州省苗學會認可。為建立和諧社會、民族大團結計,應盡快尋覓到蚩尤主體冢。三國時魏人王象等所編《皇覽》為蚩尤冢指示了行政區劃位置及標志。《皇覽》已佚,綜觀《史記》、《水經注》、《太平御覽》所引《皇覽?冢墓記》曰: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陽郡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說蚩尤與黃帝戰,克之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別葬之。顓頊冢與蚩尤肩髀冢就是依《皇覽》所記確認的,蚩尤主體冢自然也可依之確認。《水經注》還給出了蚩尤冢的地理方位: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訓渚,歷澤西北,又北經闞鄉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經》書公會宋公于闞。《郡國志》曰:東平陸有闞亭。《皇覽》曰: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又北與濟瀆合。自渚迄于北口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溫以太和四年率眾北入掘渠通濟;至義熙十三年,劉武帝西入長安,又廣其功。由上述可知,蚩尤冢在行政上隸屬東郡壽張縣闞鄉,闞鄉城在洪水北段以東不遠處。洪水自巨野西北薛訓渚起,歷澤西北,又北到北魏時濟水東西流向段,南北有一百二十里。這樣若找到洪水今跡,確認壽張縣在三國、北魏時的大致區域,在原壽張縣域內、洪水南北流向段稍東找到冢在城中之地,城冢又屬炎、黃、蚩尤年代的就該是了。
一、洪水與趙王河。依《水經注》,洪水自歷澤西北,又北后,就與濟水故瀆合在一起了。查《中國歷史地圖集》,濟水故瀆就是漢時瓠子河濮水,河決瓠子后不復有水,歷巨野澤西北后的流向沿東經116。北至陽谷縣城東,又東北流經東阿城南又東北入鄧里渠。也就是說,洪水歷澤西北后的流向也應是沿東經116。經陽谷城東折向東北,到今阿城鎮附近,流域分別為今巨野、鄆城、梁山、臺前、陽谷縣境。今陽谷境內有一古河叫趙王河,南源于壽張鎮的金堤下,沿東漢黃河故道北行,經皇姑冢西。傳言為王安石為相時所挖,又叫宋王河。1970年治理海河水系,此河重新挖掘,到陽谷城東馬莊村左轉,穿越沙河左岸古堤北匯徒駭河了,筆者參加了該工程。今黃河南也有趙王河。《四庫全書?山東通志》中有示意圖標出源于巨野西北,流入鄆城,進入原壽張縣境,今之梁山、臺前,偏東北流入張秋運河南口,成了運河水源。設想運河開鑿前南北趙王河應為一條,由巨野直達陽谷。后來黃河改道,又改變了它的流向,南趙王河不可能跨過黃河,只能往低處沿河東流了。在今黃河南尚有一條河,民間叫宋金河,說是濟水枝流。在1979版《中國地圖冊》山東圖上有此河未標名,與濟水故瀆、《志》中趙王河流向幾乎一樣,只是北流至黃河岸,沿河堤東北流入運河了。如是,南、北趙王河,宋金河與宋王河,濟水故瀆,洪水互參,宋金河、宋王河就應是洪水。洪水由南北朝時宋將桓溫所挖,北宋時也許疏浚過,并由趙王監工,才有趙王河之名。無論由地圖測算或是據實計之,自巨野河源至陽谷城東也正好約百二十里。由于運河開鑿,黃河改道,淮海河水系的治理,使它局部變動,南北不接茬了。不過陽谷縣內沿黃河故道經皇姑冢西的一段趙王河即洪水北段無疑!
二、東郡與壽張縣,據《史記》,東郡為秦始皇五年初設,秦朝仍為三十六郡之一。由周朝縣轄郡改為郡轄縣,西漢、三國因之,郡治由濮陽遷武陽新城,今莘縣朝城鎮。《三國志》無地理志,不知轄縣幾。但《皇覽》認定東郡轄壽張縣。再說原朝城縣與壽張縣為鄰,其第六區大部劃入了壽張縣,今陽谷縣金斗營、李臺、高廟王三鄉鎮相鄰處即是。壽張縣西漢初設名曰壽良,屬東郡,光武諱其叔名良改壽張縣。治在壽聚,今東平縣霍莊附近,縣境東南隅。查各類工具書,皆無古縣域,只能參考各項旁證以得其大概。壽聚東為薛郡東平,南為今汶上亦為薛郡。縣與治皆在東郡東南隅,其域在治西、北居多。西至濟水西鄆城縣。北尚無陽谷縣,至少到濟水南的壽張縣撤銷時的北境,今陽谷至景陽岡一線,即今十五里園鎮全部,壽張、張秋鎮大部。北魏時,濟州兗州各設壽張和范縣。今陽谷城北倉亭津尚在濟州范縣界,設陽谷東、北境屬東阿縣,其城南,范縣東界以東(故濟南、東)的今十五里園、壽張、張秋應屬濟州壽張縣。其與兗州壽張縣界應是濟水,《水經注》曰濟水又東北過壽張西界為證。魏后,兗州壽張縣并入須昌縣,濟州壽張縣縣治由壽張集北遷今壽張 鎮,金時曾遷今李臺鎮竹口街。后分出梁山鄆城,1964年壽張縣撤銷,金堤南劃入河南省今之臺前縣,金堤北張秋、十五里園、壽張、李臺劃入陽谷縣仍原名未改。
三、壽張縣與闞鄉,今壽張縣與闞鄉不復存在,特別闞鄉具體位置與范圍更難確認。歷史上見諸文字的地名有闞字的有三個,一是《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經》書公會宋公于闞。一般辭書認為該闞為魯闞邑,闞城在今汶上縣西南旺湖附近,梁山縣的東南開河村東南魯九公墓近處新中國曾設闞城區;二是[戰國策?魏策]言:秦軍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交,北至乎闞。參照史書與現實,該闞應在衛國東部。戰國時東阿(陽谷)為齊,故衛邑;故濟南桃丘為衛東端,今之陶城鋪;今鄄城亦古衛邑。所以該闞應在鄄桃之間的壽張縣內,即今十五里園附近應屬;三是《郡國志》曰:東平陸有闞亭。今汶上縣古稱東平陸、中都邑,可見也在魯地,今汶上縣東境。《皇覽》稱壽張縣有闞鄉,酈氏又講(濟水西)洪水東有闞鄉城,這闞鄉自應在濟州壽張縣內,即1964年所撤壽張縣內了。《皇覽》曰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鄉城中,若反向思維,在壽張縣境內沿洪水東找到城內有墳的地方也就是闞鄉了,特別是龍山文化的墳在城中古跡更屬闞鄉所在。沿洪水東自南至北的鄆城、梁山、臺前縣內都未發現冢在城中古跡,唯今十五里園鎮西的皇姑冢村出現此奇觀,空前絕后,絕無僅有。此村居民稱先祖系明初由江南、山西遷來,因村東有古冢名皇姑冢,村名亦稱皇姑冢,但不知為何代皇姑。近人為此編了許多美麗的故事,多言唐朝時皇姑之冢。但編者忽略了個歷史常識;唐朝時不稱皇姑稱公主,如和親使者文成公主,帶女兵鎮守娘子關的平陽公主等。1973年中科院山東考古隊試掘皇姑冢出土了后崗文化遺物。1995年考古,在冢外發現一夯土城,南北約400米,東西約150米,冢與城皆屬龍山文化古跡。冢下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皇姑冢石碑上刻得清清楚楚。故十五里園鎮附近為東郡壽張縣闞鄉無疑,皇姑冢為闞鄉城中蚩尤冢確鑿!
綜上所述,蚩尤冢就在十五里園鎮皇姑冢遺址的證據有:
一、蚩尤冢是冢,皇姑冢也是一冢。只因年代久遠,災荒、戰爭,使此處人煙幾盡,歷史不續、古跡訛傳所致。
二、地域與《皇覽》、《水經注》記一致,屬東郡壽張縣闞鄉,有洪水今趙王河逕闞鄉城西北流。
三、與《皇覽》所講冢在闞鄉城中合,皇姑冢就在古城中。
四、歷史年代相合。蚩尤生活在龍山文化時代,皇姑冢亦屬龍山文化遺址。
五、冢的規模有帝王陵墓氣派,與《皇覽》所記巨野肩髀冢“大小與闞冢等”巧合。皇姑冢遺址4000平方米, 巨野冢址娘娘廟堌堆亦4000平方米。有那么大也應相當高。近五千年無人加封,又有黃河淤積,風吹雨淋,每年損失幾毫米,原來七丈高,今天也只有不足二丈了。
皇姑冢即蚩尤冢的說法已被多方認可。北京大學教授段寶林在其《蚩尤考》文中指出蚩尤冢就在今山東省陽谷縣境內,并申明結論有研究結果支持。貴州省苗學會發文表示重視與支持。北京旅游大學博導李庚教授對此倍加贊賞,親臨皇姑冢考查。多家報紙作了采訪報道。所以,比諸另外幾說,認定蚩尤冢就是皇姑冢,理由最充分!
陽谷縣農業局王邦慶同志參與了研究和整理。
參考書目:《史記》、《水經注》、《太平御覽》、《四庫全書?山東通志》《中國古今地名辭典》,《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冊》陽谷、汶上、梁山、鄆城、東平縣志地圖《開河漫談》、《陽谷旅游指南》、《陽谷文史集刊》、《魯西文博》、《陽谷縣水利志》、《苗族通史》【原標題:蚩尤冢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