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區(qū)有山,名曰五巖山,因山有五谷,突起五峰而得名。山勢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1.5公里,群峰環(huán)繞,巖石崢嶸,植物繁茂。
然而,五巖山的揚名,卻不僅僅因為這里秀美的風景,更因為它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jù)史書記載,隋末唐初著名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后人尊為“藥王”的孫思邈曾隱居此地,時至今日仍有30多處藥王遺跡、遺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孫思邈隱居地“藥王洞”。
從山門進入后,在清冷的晨光下,藥王殿于半山腰傲然挺立。山路陡峭,從山底蜿蜒而上,峰回路轉處,總能引得人們失聲驚嘆,如恣肆寫意的中國水墨畫,不同美景一一盡入眼簾。置身其中,不禁令人心胸開闊,好生暢快。
再拾階而上,五巖山至高處就是孫思邈隱居地“藥王洞”所在。進入“藥王洞”內,彩石斑駁,鐘乳突兀,千姿百態(tài),光怪陸離。難怪游歷了祖國大好河山,尋找名貴中草藥的孫思邈會于此駐足停留!如今再次進入,靜下心來,仍能隱約感受到這位醫(yī)者的淡泊情懷。
如今我們談到孫思邈,更多的是看重他留下的醫(yī)學財富。他專心于藥物研究,邊行醫(yī)邊采集藥材,著書八十多冊,以《千金藥(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者合稱為《千金方》,是唐代以前醫(yī)藥學成就的系統(tǒng)總結,對后世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很深遠。
而我,卻更為看重他給我們留下的另外一筆精神財富。
其一,便是拒官。他年十八立志究醫(y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他認為走仕途不能隨意,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推辭。唐太宗即位后,想授予他爵位,但仍被拒。
我想,他是睿智的,他明白自己的所長,沒有在充滿誘惑的權力前迷失自己。在每個人見長的方面,我們完全可以開拓自己的天地。
其二,則是其行醫(yī)準則。孫思邈對良醫(yī)的診病方法總結道:“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在薄冰上行走時那樣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
其實,何止于醫(yī)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shù)娜耍矐汇4说腊桑?/p>
閉目沉思,我不禁覺得他不僅是個“藥王”,更是思想的智者,道德的圣人。【原標題:五巖山上的“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