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空投親筆信
正當解放軍從四面八方向杜聿明集團包抄過來時,1948年12月3日上午,準備繼續向永城方向撤退的杜聿明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
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維兵團消滅,我們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以解黃兵團之圍。
杜聿明看到蔣介石的反復,思想上非常抵觸。杜聿明想,如按原計劃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軍攻擊;但若沿途被解放軍截擊,部隊遭到重大損失,又不能解黃維之圍,蔣必將整個失敗的責任歸罪于他。杜深感自己陷入“戰亦死,不戰亦死”的進退兩難境地,當即命令各兵團停止撤退,召各兵團司令官到指揮部商討。孫元良很快來到,李彌派了副司令官陳冰、趙季屏來,邱清泉午后2時才到。
杜聿明沉重地說:“大家再把命令看看,多考慮一下,這是全軍生死之地、死亡之道,不可不慎重。”
當晚,又接國防部正式命令,要杜聿明迅速決心于兩三日內解決濉溪口、馬莊一帶之敵,說這是對敵各個擊破之唯一良機。如再遲延,則各方面的解放軍必然集于杜部周圍,又處于被動矣,并令杜部萬勿再向永城前進,迂回避戰……
最后,眾將決定服從蔣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黃維兵團。
孫元良只身逃脫
12月4日,杜聿明采取“三面掩護,一面攻擊,逐次躍進”的戰術,命令邱清泉兵團擔任中路主攻,李彌、孫元良兵團擔任左右掩護,向濉溪口方向發起攻擊。華東野戰軍各縱隊則采取三面攻擊,一面堵擊的戰法,向敵壓縮,于當日將杜聿明所部3個兵團合圍于永城東北的陳官莊、青龍集、李石林地區。
12月6日,孫元良自行率第16兵團突圍。為防杜聿明變卦,孫元良命令截斷電話線,囑咐指揮部電報一律不收。結果邱清泉和李彌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圍,孫元良部孤軍突圍,一萬多人在混亂中被殲,軍長、師長大多被擊斃,殘部只得退回包圍圈。
可是孫元良居然趁亂只身逃脫,后又化裝成農民,逃到信陽火車站。
據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副主任張偉向本報記者介紹,孫元良1949年底到臺灣后,精神郁悶,退役從商。上世紀70年代初,孫元良一度旅居日本,開了一家面館。1975年,他重返臺灣定居高雄。
2007年5月25日,孫元良在臺灣辭世,終年103歲,根據其遺愿,骨灰暫放臺灣林口,以期適當時機再安葬南京。
孫元良子孫祥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臺灣電影明星秦漢。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第16兵團報銷后,杜聿明下令第2兵團和第13兵團就地死守,等待蔣介石救援。
1948年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全殲后,陷入重圍的杜聿明集團被解放軍團團包圍在以陳官莊為中心的南北寬5公里、東西長10公里的狹小地區,孤立無援。此時,華北戰場已發起平津戰役,為了不讓平津的傅作義集團從海路南下,毛澤東決定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攻,并電示總前委:“你們圍殲杜聿明集團的各縱隊可以用10天左右時間休息調整,只作防御,不作攻擊。”華野包圍杜聿明集團的各縱隊12月16日起轉入戰地休整。
12月20日開始,陳官莊戰區風雪交加,氣溫驟降,空運補給時斷時續。杜聿明集團陷入外無援兵、內缺糧彈的絕境,大批士兵凍餓而死。
毛澤東指示部隊對杜聿明集團連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攻勢。他挑燈夜戰,撰寫了廣播詞《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這封以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和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名義致杜聿明等人的書信,連續廣播,并印成傳單向陳官莊包圍圈內散發,具有很大的震撼力量——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
……
你們應當學習長春鄭洞國將軍的榜樣,學習這次孫良誠軍長、趙壁光師長、黃子華師長的榜樣,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這樣,才是你們唯一的生路。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
蔣軍爭搶食物互相殘殺
杜聿明集團從徐州逃跑時,規定每人帶7天干糧,卻在陳官莊地區被華東野戰軍圍困了近40天,斷糧斷炊,于是搶老百姓的小麥、雜豆、山芋吃。到后來,把拖大炮的騾馬都殺掉煮了吃。最后,只得到田野里挖麥苗、撿拾干紅芋葉充饑。
12月19日至29日,大雪不斷,敵機空投次數驟減。落到蔣軍陣地的食物杯水車薪,空投場就成了蔣軍爭搶食物相互殘殺的戰場。
投下來的救命糧全被蔣軍軍官掌控。他們把大餅、香煙高價賣給士兵。在陳官莊,蔣軍軍官把小麥磨成面粉吃掉,把剩下的麥麩子制成半生不熟的餅子賣給士兵。一個奄奄一息的工兵用一個金戒指從長官手中換回了兩個麥麩子餅。
陳官莊空投場的北面,有一個臨時飛機場。12月29日,一架運輸機降落。機上的貨物還沒卸完,一群軍官便搶先登機。在我軍的炮擊聲中,飛機倉皇起飛。飛機爬升10多米高時,第5軍46師師長陳輔漢還晃動著兩條傷腿在艙門外掙扎,在飛機爬升過程中,陳輔漢被硬拉上去。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軍的政治攻勢對包圍圈中的敵人有很大的瓦解作用。通過不斷對敵人廣播和陣地喊話,晚上給敵人前沿陣地送大米飯,送饅頭,對敵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人攜槍投奔解放軍。
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副主任張偉給本報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解放軍一個老炊事員,挑了一擔包子上前沿,迷了路,摸到了敵人陣地上。他靈機一動,機智地說:“我給你們送包子來了!”餓死鬼一樣的敵人一窩蜂地上前爭搶包子。老炊事員說:“弟兄們,不要怕!如果沒吃夠,我們那邊有的是,過去吃就是了!”國民黨兵紛紛響應,異口同聲地喊叫著:“不干了!繳槍!繳槍!向解放軍繳槍!”就這樣,老炊事員用一擔包子帶回了一個連,一個人不少。
陳毅的親筆信
在此期間,陳毅派原第13兵團一個被俘軍官給杜聿明送了一封信。
陳毅的信,開頭說得很客氣,中間有些杜聿明認為是威脅的話。最能打動杜聿明的是信中說的“你為什么替四大家族服務,而不為人民服務?”
杜聿明隨即將這個軍官交給副參謀長文強審問,自己拿著信去試探邱清泉的態度。邱清泉接過去看了一半,一句話沒說,就將信撕掉燒了。
時隔不久,蔣介石即致電杜聿明:“聽說吾弟身體有病,如果屬實,日內派機接弟回京醫治。”
邱清泉見到杜聿明說,是他打電報給蔣介石說杜聿明有病的,力勸杜聿明回南京。
杜聿明對邱清泉說:“拋下數十萬將士只身逃走,決不忍心。”
隨即復電蔣介石:“生雖有殘疾在身,行動維艱,但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勇將士。生息尚存,誓為鈞座盡忠到底。”
杜聿明知道再困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條。經過冥思苦想后,向蔣介石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其選擇。“上策”是集中武漢、西安的兵力與解放軍決一死戰,“中策”是持久固守,以爭取政治上的時間(和談),“下策”是冒險突圍。蔣介石選擇的是“下策”,于1949年1月3日下令杜聿明率第2兵團和第13兵團突圍,并指示“希望援兵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按命令迅速突圍”。
杜聿明按蔣介石的命令,著手部署突圍,決定將坦克、炮兵集中使用,第13兵團在右,第2兵團在左,并肩向西南突圍。規定的突圍時間定在1月9日,屆時蔣介石會派飛機向解放軍陣地施放毒氣,掩護杜聿明突圍。然而,不等杜聿明開始突圍,解放軍就搶先發起了總攻。
活捉杜聿明非常偶然
1949年1月2日,粟裕發布了攻擊杜聿明集團的總攻命令。1月6日15時30分,華野集中全軍各種火炮同時向敵陣地猛烈轟擊。攻擊集團從各方向對杜聿明集團發起沖擊。1月10日16時,杜聿明集團全部被殲滅,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宣告結束。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最后一天,在華東野戰軍4縱11師衛生所附近的田地里出現十幾個人影,鬼鬼祟祟。見到一個老百姓過來,其中一人走上前問:“老鄉,附近有解放軍嗎?”“這方圓百里之內都是解放軍。”那人一聽連忙從口袋中掏出一枚金戒指,往老鄉手中一塞,說:“你拿著吧,不要告訴別人。”這位老鄉又驚又疑,報告給衛生所。
解放軍戰士將他們全部扣押,通過詢問,這十幾個人中,一人自稱中央日報社記者,一個說是汽車司機,一個穿著普通士兵服裝的高個兒自稱是軍需處長。
“軍需處長”自稱叫高文明,在13兵團,戰士讓他把13兵團所有處長的名字寫下來。“高文明”從大衣口袋里掏鋼筆,掏了半天,掏出一包美國香煙;再掏,又一包香煙;再掏,掏出一包牛肉干;再掏,又一包牛肉干。最后,才掏出一支派克金筆,可是只寫了“高文明”3個字就寫不下去了。
當時杜聿明的身份并沒有暴露,但他非常緊張,被俘后感到沒有希望了,于是在地上找了一塊石頭,將頭砸破了,血流滿面。
他的副官見狀大叫:“不好了,杜長官的頭破了!”
看管俘虜的戰士聽到“杜長官”,馬上問:“你說他是誰?”副官說:“杜長官。”“叫杜什么?”“杜聿明。”
于是看守戰士立即向上級報告,11師領導很重視,立即將杜聿明送回包扎所包扎止血,然后派人將杜聿明押送到了縱隊司令部。
據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副主任張偉介紹,被俘的副參謀長文強是毛澤東的姑表兄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澤東的母親。1950年春,文強被送到北京的功德林“戰犯管理處”。他拒寫悔過書,這也許是他最后一批被特赦的癥結所在。
由于杜聿明的思想改造成績名列前茅,被列入第一批戰犯特赦名單提前獲得自由。1959年12月4日,他從管理所大門走入自由的天地。
張偉說,杜聿明被特赦后曾回到陳官莊,故地重游,不勝感慨。
1964年11月,杜聿明應邀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腎衰竭等宿疾在北京去世,終年76歲。杜聿明臨終時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病危深思,最關懷者惟一言而已:盼在臺灣之同學、親友、同胞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子孫萬代造福!因臺灣當局不放行,彌留之際他終未能見到4個在臺灣的兒女。(本報記者丁進陽程光榮/文)【原標題:[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紅色記憶]一個村莊見證淮海風云 對決陳官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