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進香是很多地方的習俗。大年初一,河南周口市及附近縣市的許多居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關帝廟進香,還愿并為來年許下新的心愿。
周口的關帝廟屬于一般的祭祀廟,位于周口市潁河北岸,為清代山西、陜西旅周口的商人集資營建,并稱“山陜會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于咸豐二年(1852)全部落成,歷時159年。整個建筑群為三進院落,仿宮殿式,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58米,占地 20余畝,是河南省最大的關帝廟。
關帝廟大門為綠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非常精美,門邊的一個石碑上刻有“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字樣。廟內,除了碑亭、牌坊,還有饗殿。位于中軸線上的饗殿,主要是用來擺放祭祀用品的殿堂。據說這座單檐歇山頂的建筑是清代雍正年間建造的。饗殿的背面是戲臺。戲臺正北面是拜殿,專供人們參拜關公。拜殿建于康熙年間,是關帝廟最早的建筑。
關帝廟“文革”期間曾是周口市面粉廠的倉庫,1982年5月改建為周口市關帝廟文管所,后改為周口市民俗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末,記者在周口市讀初中的時候,這里是周口市(縣級市,即今天的川匯區)的圖書館,記者曾在這里借閱過大量文學小說。二十多年后故地重游,使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如今,關帝廟里的圖書館早已搬走了,代之為專門的民俗博物館。
這座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筑群,集民間建筑藝術之大成,廟內的建筑巧妙運用木雕、石雕、磚雕、彩繪和鑄鐵等工藝,融合了園雕、高浮雕、鏤雕、陰刻等不同技法,充分展示了清代中晚期追求精雕細琢、裝飾華麗的社會風尚。整座廟宇猶如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昔日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鼎盛,同時也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游人,來此觀瞻和研究。
依托關帝廟,開發商在周圍開發了一個名為“關帝上城”的高檔住宅小區,其中最大的賣點就是關帝廟的百年文化積淀。而在關帝廟附近,銷售仿制古董和冥紙香燭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街道兩側擠滿了賣烤紅薯、鹵菜和逍遙糊辣湯等小吃的手推車。如織的人流和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市井圖畫。
走進一家店鋪,記者與店主隨意攀談起來。店主說,除了春節,每個農歷初一、十五都是進香的日子,方圓數百里有成千上萬的人來這里祈福。最近幾年,來燒香的人越來越多,男女老少都有。正說著,三位三十歲左右、衣著考究的男士走進店里,他們買了高香,一起朝關帝廟大門走去。【原標題:從周口關帝廟看民俗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