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宮鎮是老子的誕生地,是一個讓人向往已久的地方。2000年11月11日,在太清宮舉行老子郵票首發式和第一屆老子文化節,被邀前往,喜不自禁。成行之日,天公還算作美,雖北風寒峭,但大雨初歇之后,空氣越發清新濕潤,給原本平淡的旅途增添了幾分愜意。
為了迎接這次慶典,鹿邑人拿出了最大的熱情,對城內主要街道進行了拓寬、改造,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太清宮鎮景象非常,盛大的慶典使昔日寂寞的小鎮沸騰了,慶祝的鑼鼓敲得徹天響地。
慶祝大會上,專家、學者對老子思想精辟的論述和對老子貢獻的高度評價,使與會者感觸頗深,走訪太清宮的愿望愈加迫切。
對于太清宮,我也曾有過許多的想象,當今日真的走近的時候,感受有些難以名狀。現實中的太清宮與"宮殿巍峨"的記載相去較遠,甚至有些觸目傷懷。
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197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后漢書》和《鹿邑縣志》記載,太清宮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經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典籍中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謁的記載。特別是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是老子后裔,尊老子為圣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為始祖,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后武則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后宮,其規模相當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渴老子廟,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作注,御筆全文 鎊立《道德經注》碑一通。天寶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相傳,當時前宮祭祀老子,后宮祭祀李母。兩宮相距一里,中間隔有一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橋曰"會仙橋"。前宮住道士,后宮住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則以"云牌"傳示,不允私自來往,其規矩之嚴猶如皇宮。前宮午門聳立,御道直坦,院內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抱其中。唐王室將太清宮奉為家廟,所以其建筑風格頗類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臺殿閣六百余間,其氣勢宏偉壯觀,建造精致華麗,金碧輝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趙恒自稱道君皇帝,撥國庫銀重建太清宮,規模比唐時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在這期間,太清宮盛極,來往不絕的不僅有達官貴人,騷人墨客也常來此流連駐足。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在這里留下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珍貴詩篇。此時的太清宮名聲遠揚。
到了宋末,"靖康之亂"給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很多建筑都毀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元朝統一后,重視道教,朝廷頒布保護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定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家保護,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產屬太清宮所有。元代未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大部分建筑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模已遠不如昔日,"較之于唐宋,僅存什一也"。
看看歷史,再看如今的太清宮,使人難以想象它曾經"如帝者居"的輝煌。如今僅存有太極殿、三圣母殿及娃娃殿等,且都為明清時期所重修。即使如此,它無限的內涵,一處處發掘遺址、大量的珍貴碑帖和廣闊的占地面積,仍然向世人展示著它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底蘊。鹿邑縣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多次撥款對太清宮進行勘探、整修。特別是鹿邑縣政府還借著這次老子郵票發行的東風,拆除了違章建筑,清理了周邊環境,維修了主體建筑和其他遺跡,使太清宮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今后還將維修和重建現存的和已經廢棄的建筑遺跡。昕到這個消息,參觀者無不感到欣慰,都希望這一歷史遺跡早日恢復舊貌。
如今的太清宮,山門是新修的,高大寬闊,頗有氣勢,但似乎多了一些現代氣息。進大門順神道舉步十余便是"望月井"。望月井位于太極殿南約五十米的神道上,為青磚壘砌的圓形水井,井臺高出地面二尺有余,上建一玲瓏小亭。此井外形與其他舊式水井并無太大區別,然而它的功能卻與眾不同,其神奇之處在于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夜晚,如若風清月圓,天上的明月正巧投影于水井中央,構出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詩情畫意。古人將豐富的地理知識,用在此處,也許另有其匠心獨具的含意。
太清宮內的主要建筑是太極殿。太極殿坐落于神道北端的方形平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頂蓋黃色琉璃瓦,南龍北鳳,中置獸馱葫蘆寶瓶,兩端飾龍頭形大吻,上插劍把。垂脊裝點仙人、小獸。檐下斗拱重昂五彩,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覆盆式青石柱礎。格扇門窗,梁彷上彩繪依稀可辨。梁柱為徹上明造,無頂棚。整個建筑在古柏的掩映下,顯得莊嚴肅穆,有鮮明的豫東地方特色和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大殿內塑有老子金軀,神情安詳。太極殿前的銅鑄八封煉丹爐,是老子煉丹的器具,它好像永遠都是青煙裊裊、燃煉不盡。
太極殿前的兩株古柏,位于神路兩側,東西照應,相傳是八的丹檜。據光緒版《鹿邑縣志》記載:"舊傳有八檜。《顏志》(明代的縣志版本)云:八檜相對,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檜,日紐檜……老子所植。"檜者, 檜柏也。按照二株共一名的記載,八檜應該是從太極殿前依次向前排列為丹檜、紐檜……所以,現有的兩株古柏最靠近太極殿,應是丹檜。此二柏枝干虬勁上旋,一株向左旋,一株向右旋。有人說這象征著太極圖中的陰陽二氣,我想它更寓示了生命的頑強與堅韌。許多美好的想象,賦予了古柏更加豐富的含義。
由于民間傳說老子得道成了仙,所以有關他的很多遺跡都有美麗的傳說。太極殿的左前方有一鐵柱,民間曰"趕山鞭"。說是遠古時期,在賴鄉溝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峰陡峭,仰面不見太陽,人稱它"隱陽山"。荒山亂石,雜草叢生,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缺吃少穿,百姓苦不堪言。為把大山變為桑田,老子燒煉礦石七天七夜成了鐵,又將鐵燒煉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了一根閃閃發光的鐵鞭。他舉起鐵鞭向大山連抽三下,道道金光奪目耀眼,隨著"轟隆隆"的響聲,大山拔地而起隨風飛向遠方,頃刻間這里的大地變成了一馬平川,歡呼雀躍的賴鄉溝人從此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生活。人們說,由于當時老子趕山用力過猛,將鐵鞭震斷,前段迸落在老君臺上,后段老子隨手扔在了太清宮。民間的傳說表達了人們對老子的敬仰之情,其實,太清宮鐵柱和老君臺鐵柱一樣,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對老子的尊稱,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記錄。古代天子尊貴無比,朝廷議事只有他一人坐著,百官皆肅立階下。為了書寫方便,周天子允許老子倚在殿內的柱子上記事,為此,后人稱老子為"柱下史"。后人在建廟時就在廟中立一鐵柱以示紀念,后來道教將老子尊為始祖,道士們便把鐵柱縮小為發替插在頭上,表示對老子的虔誠和尊敬。據縣志記載,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為唐時舊物"。
在太極殿東的房基下還壓著一口有著神奇傳說的九龍井。傳說李母乃上界玄妙玉女臨凡,得上天青睞,受氣于天,無夫自孕。懷孕八十一載,剖左腋而生老子。所以后人則曰"肋生老君頂生佛"。老子奉天而生,非同常人,生而即行禹步,"九龍井"即是老子禹步所成之井。
舊傳九龍井共有九口。如今僅存的一口還被壓在房基下面,所以我們也無緣與之謀面。但是,有一九龍井井圈(即九龍井井口飾件)還保存完好,放在太清宮院內。井圈用一塊完整的青石雕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內徑50厘米,整體為圓形覆盆狀,上小下大,通體陰雕六條豎線,把井圈分為均等五部分,成一花瓣形,外表高浮雕九龍,姿態各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井圈之上飾有九龍,這使傳說與實物相符,也是古人構思所妙之處。
由于太清宮與歷代皇室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這里的碑刻數量多、規格高。據《鹿邑縣志》記載:自東漢延熹八年(165年),由東漢邊韶撰文,在老子廟前建老子祠碑后,各朝帝王在鹿邑太清宮一帶御制碑謁者代代有增。同時官吏豪紳、文人學士以及黎民百姓也紛紛在此立碑,致使太清宮內外碑刻如林,多達百余通。長期以來,由于風雨的剝蝕和人為的損壞,所剩者約三十余通。這些碑刻,記載著有關老子的事跡、太清宮的歷史、對老子的贊頌等,為研究老子事跡和太清宮的興廢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彌足珍貴。
跟隨向導,我們觀看了幾通最有代表性的碑謁。在太清宮太極殿南百米處,我們看到了最近發掘出的唐代《道德經注》碑。此碑立于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系奉開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敕命所立。碑高3.7米,寬1.2米,厚1.36米,碑身兩面刻字,每面22行,每行51字,皆為隸書,書法價值甚高。碑額精雕盤龍,下面碑趺呈臥龜狀,刻工精湛,氣勢雄偉。此碑是太清宮現存時代最早的帝王御碑,而且對研究老子《道德經》和太清宮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先天太后之贊碑,位于洞霄宮東南百米處。文物保護部門正在對其進行修復,在其周圍搭起了密密麻麻的鐵架子,遠遠看去好像一座高聳的建筑。當我們到了跟前費力地鉆進鋼管架內仰視碑身的時候,禁不住感嘆唏噓,上不能絕目,左右不能統覽。其形體特別高大,氣勢恢宏,風格一枝獨樹,專家說在我省少見,稱為一絕,是現今我國道教同類碑刻中最大者。此碑是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日,北宋真宗皇帝趙恒朝拜太清宮,為拜謁老子的母親"先天太后"所立,宋真宗御書并篆額。碑高6.3米,寬2米,厚0.67米。碑首刻成盤龍狀,碑趺為臥龜狀。碑額篆書"先天太后之贊"。碑身撰文21行,每行41字,皆為楷書,內容為贊頌李母降圣之德。且石質優良,文筆絕佳,雖歷經千年,碑文尚清晰如新,實屬文物中之瑰寶。同行者都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佇立其下,久久不肯離去。
另外,在太清宮太極殿東南百米處有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是宋真宗大宋祥符七年(1014年)拜謁并重修太清宮所敕立。通高3.60米,碑首高1.50米,身高2.10米,寬1.50米,下為龜形碑趺。碑額篆刻"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九個大字。碑身文字已因石質風化剝蝕不清。
太清宮太極殿山門前西側有金代續修太清宮記碑,碑文對太清宮重修后的規模、布局等作了明確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1997年在圣母殿的東北部出土了金代泰和元年(1201年)立的太清宮地產碑九方。碑文內容主要敘述當時太清宮的地產位置、面積及四至。
在太清宮太極殿西側有元代太清宮執照碑,為元世祖元年(1260年)庚申頒發的保護太清宮的執照,碑高0.6米,長0.9米,碑文為楷書,25行,每行13字。碑文記載了太清宮的所占地畝、房產、果園樹術等;其他還有:海都太子令旨碑,此碑立于元憲宗七年(1257年),為元朝中央政府頒布的保護太清宮的令旨。太清宮圣旨碑,為元朝皇帝于中統二年(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頒發的保護鹿邑太清宮的圣旨,此碑今嵌于太極殿東側檻墻內。還有清理太清宮廟房產碑等。太清宮碑謁之多、價值之珍貴,不能詳盡。它們的存在,使得太清宮名聲更加顯赫。
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太清宮發掘一處含龍山文化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大型車馬坑、唐宋建筑基址、明清建筑等的大型遺址群。該遺址年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他們還在歷代帝王祭祀老子母親所建筑的洞霄宮遺址發現了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北宋宮殿遺址一處。豐富的文獻記載,詳盡的碑刻資料表明,洞霄宮建筑群的總面積共有24000平方米,為迄今我國發現的宋代最大的宮殿遺址之一。從東漢到元代,太清宮一直是豫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而且從東漢以后,官方和民間一直把鹿邑太清宮作為老子的故里進行祭祀。
為更多地了解老子,我們走訪了老君臺。在鹿邑縣城的東北角,有一高高聳立的圓柱型建筑,叫"老君臺",也叫"升仙臺"、"拜仙臺",說是老子得道成仙飛升之處。據史載,此建筑從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后始稱"老君臺",此前一直稱"升仙臺"。專家說老君臺至少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這個巨大的圓形高臺,臺高13米,臺上面積為765平方米。全臺以古式青磚堆砌,內實以土,上立垛口女墻,類似古城墻。從地面有臺階通向高臺,臺階33層,相傳是象征天梯之數,看上去既陡又高, 我們拾級而上,登上巍然矗立的高臺,禁不住氣喘噓噓。高臺上是一座清靜古樸的廟院,南面為山門,臺中正殿三間,為古硬山式出廈建筑,上覆黃色琉璃瓦,五脊六獸,格子門窗。正殿的壁面鑲嵌兩塊明代碑刻,左刻"猶龍遺跡",右 鎊“道德真源"。殿內奉老子塑像一尊,高3米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在老子塑像兩側有青石碑刻對聯一幅:"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據說這幅對聯是宋代書法家陳摶手書的,字體蒼古奇秀,遒勁灑脫。正殿的東西兩側各建有明清時期的配殿。左配殿南山墻外立有鐵柱一根,古色黝然,是老子任周柱下史的標志。臺上有古柏l3棵,龍枝虬干,蒼郁蔥籠。整個建筑造型別致,遙遙望去,紫氣氤氳,猶如高高立于半空的仙山瓊閣。觀望此臺使人平添幾許遙遠鏢紗的遐想,也許當年老子"升天"時便從此隔絕了凡塵,達到了至高的境界。
據說老君臺始建于唐代,后經宋元明清各代增修,成為一龐大的古建筑群,堪稱一處游覽勝地。帝王天子、皇親貴族也曾前來覽勝,唐宋文化名人也曾來此拜廟燒香。可惜,歷代的兵火戰亂毀壞了這里的建筑,雖屢修不廢,卻不及往昔之規模,使人思之甚憾。
說起老子其人,鹿邑人的崇拜和自豪溢于言表。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始祖,在東方學術思想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兩千多年來,老子思想超越時空不僅影響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且對世界文化,特別是東方哲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老子以涵蓋天地、貫通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受到人們的敬仰,是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德國哲學家尼采說:"一本老子書,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西周時期,老子生地苦縣厲鄉是一個比較大的人口聚集中心,相當于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都。他的父親李乾,在周朝做官,官職很小,但他給少年的李耳以讀書的機會,為他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后來,李耳隨父親到了東都洛陽,成年后做了周朝史官"征藏史",或曰"守藏史",管理王室藏書,因此得以博覽群書,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造詣很深,成了當時有名氣的知識淵博的人。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間,十分注意講學問,修道德,甘于默默無聞,對功名利祿漠然置之。他對周朝十分不滿,抨擊當時的政治制度,認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周室爭奪王位的五年內戰結束,王子朝失敗,老子看一時各諸侯國熱衷于權力爭奪,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無心做官,飄然離去,回到故里苦縣厲鄉,設壇講學,強身修煉。在此期間,他也曾外出游說宣傳他的主張,也曾多次和孔子接觸,探討學問。后來楚滅陳,老子遭亡國之痛,憤然離家而去。老子路過函谷關時,函谷關的關令尹喜請求老子給他著書。《史記·老子傳》記載,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在這五千言的著作中,闡述了他所謂道德的本意,世稱《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這本書中。后來老子在秦活動多年,最后死在扶風,葬在槐里(今陜西興平縣)。
《道德經》一書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全書有五千字,分道經和德經兩篇,是老子思想的代表之作。他的思想以"恒無名"之"道"為核心,以動反用弱為法要,以清凈自然、返樸歸真為宗旨,兼有治國、治身兩大方面的內容。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作"道"或"樸",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源頭,超越時空而永恒存在,"道"永遠按照"自然"的法則運行,而且周而復始循環不止,這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道法自然"、"周行而不殆",如要獲得道"的真諦,只有"靜觀玄覽"。他認為"其出彌遠,知其彌少",因而得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他已意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依存,又自然的相互轉化。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高與下、長與短、有與元、強與弱、勝與敗、禍與福、榮與辱等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對立觀念的確立,標志著人們對世界認識的深化。同時老子也觀察到了事物之間不斷向對立面轉化的規律,"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德,多則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之為利,無之以為用";人要在"道"中生存須"貴柔守雌",即"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幼苗雖弱,但能從柔弱中壯大,壯大之后,反而一步步接近死亡。水為天下至柔之物,但卻可做到水滴石穿,所以"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指出了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方法。
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宗教的影響非常之大,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思想方式等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道教以其為基本理論,《道德經》一書被奉為道教的經典,它以其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高深的哲理,光照千古,澤被后世。此外,老子思想在佛教的中國化和儒教的兩次復興中也居功至偉,被視為東方智慧的重要源頭,他既是道家學派的奠基人,又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歷代思想家從孔子到毛澤東都從老子那里吸取過精華。
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日趨廣泛,目前《道德經》被譯為英、德、日、法等二十多種文字,版本達五百多種,僅次于《圣經》。許多科學家都從中受到啟發,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曾說:"從哲學觀點看,‘測不準定律'和老子的‘道'頗有符合之處。"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也曾說他在思考物理學問題時,老子思想總是"不知不覺的進入其中"。近年來法國、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都相繼成立了老子學會和《道德經》研究會。
由于老子的名望和貢獻,受到了歷代人的尊敬和崇拜,民間甚至把他作為神來敬,并說因為他的功德無量,"玉皇大帝"將他封為"太上老君",人們希望老子是自己的同鄉,希望老子曾在自己家鄉做過事情,留過圣跡。故此有關老子的故事和傳說就多了起來,紀念老子的寺廟和"出生地"也多了起來。就其出生地就有鹿邑、毫州、渦陽等說法。為紀念老子所建的寺廟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沈陽太清宮、桂林太清宮、萊州太清宮、青島嘮山太清宮、臺北板橋太清宮等。近幾年學術界還因為老子的出生地產生過許多的爭議。但是,據專家考察的結果看,眾多太清宮中,鹿邑的太清宮歷史最長,建筑規模最宏大,廟產最多,保存歷史遺跡特別是碑刻最多,記載老子和太清宮史料也最詳備。另據史料記載,鹿邑還是李姓的發源地,尋根的李姓最終都來到鹿邑。并且從以上的記述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自東漢桓帝時期到唐、宋直至明、清,官方和民間都把河南鹿邑太清宮鎮作為老子的故鄉,歷代帝王都來這里拜謁老子,并在此為其敕命建廟立碑,進行巨大的宮殿營造和祭祀活動。元代還專門為太清宮頒發圣旨、執照、令旨等。歷代文人學士來太清宮觀瞻朝拜的比比皆是,留下了很多贊頌老子的詩篇。同時,在鹿邑,民間祭祀老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從唐朝起,每逢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方圓幾百里的道士、香客、商人和百姓就會云集太清宮廟會,舉行各種活動紀念老子。這種風俗一直保留到今日,現在已發展為文化交流和商貿交易大會。
總之,站在太清宮,會令人感到一種自豪和莊嚴,我不禁羨慕起生活在老子故里的人們。傳承著老子的思想、光揚著老子的精神、倘佯在老子的傳說里,這該是怎樣一種幸福!這次以老子為首的古代思想家郵票發行儀式在鹿邑太清宮舉行,更進一步說明了人們對老子故里在鹿邑的歷史事實的認同。我們在對老子緬懷與追思的同時,也應把代表中華民族智慧精粹的老莊文化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去,直到永遠…【原標題:老子與鹿邑太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