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這是清朝貢生彭施鐸在《竹枝詞》中對湖南永順老司城繁榮景象的深動描述。關于老司城,史書有云: “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老司城800年的輝煌歷史與民族文化,成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隨著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整體加速推進,老司城已從溪州起航,帶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土家歷史的傳奇,乘風破浪,走向世界。
展現國內規模最大土司王城
老司城遺址經國家考古專家認定,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遺址。
遺址位于湘西州永順縣靈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1995年至今,湖南省考古所先后3次對老司城遺址考古發掘證實,彭氏世襲溪州刺史(元朝改為土司)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歸流”,世襲二十七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宋、元、明、清9個封建王朝,歷時818年;初期轄二十州,范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地。
遺址總面積25平方公里,核心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宮殿區、衙署區、司法區、墓葬區、宗教區、教育區、居民區、作坊區八大功能區;布局合理,建筑精巧,功能完善,祖師殿、玉皇閣、文昌閣、土王祠、子孫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墻、遺址排水系統、碧花山莊、德政碑、釣魚臺、觀獵臺、練兵場等歷史遺跡豐富。老司城既是靜止的文物,又是活著的文化。據統計,土家族十大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土家毛古斯舞、酉水船工號子,在老司城流傳廣泛,并且呈原生態活性傳承狀況,具有獨特的魅力。
填補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空白
經各級考古專家的不斷發掘和研究,老司城遺址愈發凸顯出獨特的歷史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人文與自然、物質與非物質、過去與現在、遺產保護與民生發展密切結合的成功案例。
老司城遺址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是構建中國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實物材料,填補了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的空白,為研究土司制度和集國家制度、民族關系、民族文化、家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土司文化提供了物化載體和獨特見證。
老司城遺址完整地見證了漢文化與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鑿通中原與西南歷史之門的一把鑰匙,是溝通西南少數民族與中原聯系的紐帶和橋梁,是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典范,為探討當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諧共處提供了難得的物證。
老司城遺址宮殿區、司法區、宗教區等八大功能區布局合理,周邊哨卡、烽火臺密布,形成以山為城、以水為池的防御體系格局,與武陵山地區特有的山水景觀風貌融為一體,為人類提供了一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獨特景觀。
沖刺湖南首項世界文化遺產
圍繞湖南省政府明確的“2012年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力爭2015年老司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湖南省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目標,按照“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居民”原則,目前,永順縣舉全民之力積極推進老司城申遺工作。
加強遺址保護整治,健全工作機制。永順縣成立了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遺址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年度計劃,明確了工作措施,抽調41名工作人員組建了老司城遺址管理處,2010年來,先后召開33次會議專題研究老司城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建立了遺址保護管理長效工作機制。
完善法規體系,堅持規劃先行。州、縣財政擠出資金500多萬元,先后邀請中國文研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國內知名專家,編制老司城遺址相關規劃和建設方案24個,其中,已獲國家批復的4個,通過省評審、待國家審批的8個,通過省級評審的2個,通過州級評審的3個,正在編制的7個。同時,在省、州人大指導下,完成遺址保護立法文本初稿。
永順縣籌資近600萬元,邀請省考古所對老司城遺址進行了第三次保護性發掘,對老司城及外圍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基本探明遺址地表、地下的分布情況和功能情況,對宮殿區路網、城址建筑年代等有了較為準確認識。遺址城市布局、街道、古道、關卡、莊園等遺存和墓葬調查有了新發現,發掘出土文物1.2萬余件,對老司城土司沿革及土司制度有了新的研究。完成了已發掘的遺址保護性實驗工程,投資500萬元對城墻、排水系統、祖師殿等遺址和地面古建筑等一期本體保護工程實施搶救性保護。
按照申遺要求和遺址保護需求,梳理出保護、展示、基礎設施、環境整治四大類26個項目。目前,已投資7100萬元啟動實施了文物本體保護、配套設施、基礎設施等部分項目;發布了加強老司城遺址保護管理的通告,常年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遺址區及周邊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邀請40多位國內資深文物專家和申遺專家親臨老司城現場考察,指導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編制了《土司八百年》、《科洞毛人》等系列歷史書籍和民間故事集,豐富了文化內涵。與社科院、吉首大學聯合舉辦首屆“中國土司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圍繞“老司城土司制度與歷代王朝的關系、老司城土司在中國古代史上的地位及影響”等重點課題進行了研究,提交論文23篇。與吉首大學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了老司城遺址建筑布局及功能、老司城遺址核心價值等15個重點研究課題,全面鋪開研究工作。
周強在任湖南省委書記時要求,把老司城遺址作為湖南省的一張文化競爭力新名片來打造,F任省委書記徐守盛,省人大副主任蔡立峰,省政協副主席陽寶華、譚仲池、武吉海等領導先后深入老司城考察。省政府組織召開了專題會議,安排部署老司城遺址申遺工作,成立了老司城申遺領導小組。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及州直各部門從項目、資金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加快了申遺工作的進程。
《老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已通過省級評審并上報國家文物局,老司城遺址順利通過國內世遺專家現場考察評估。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老司城遺址博物館的選址、征地工作已完成,施工設計正在編制,正待申遺專家審定及上級主管部門批復,計劃將在2014年8月前完成。(原標題:永順積極推進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