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巖,又稱老道巖、寶泉巖,地處聞名海內外的“太行大峽谷”的西側,位于林州市石板巖鄉西南6 華里處。這一帶山勢陡峭,棧道凌空,流泉飛瀑,林木蒼翠,其景色集“雄、奇、險、秀、幽、絕”于一體,如詩如畫,因而被譽為“太行之魂”。
巖,小指巖石,大指巖石突兀的山峰。在林州地區,名稱帶有“巖”字的山峰很多,其中王相巖因環境幽絕且文化底蘊深厚倍受歷代文人的關注。相傳這里是殷商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的故鄉,到了明代,林縣知縣張崇雅登巖題“王相巖”三字豎碑勒石,自此明清文人多有以“王相巖”為題的詩作,遂令“王相巖”之名得以廣泛的傳播。當地百姓所說的“老道巖”實際有兩處:一是“夏馥洞”所在的山巖。東漢時夏馥受宦官誣陷治罪,面臨殺身之險,“乃自剪須發,變形,入林慮山中,匿姓名,為冶家傭,親突煙炭,形貌毀瘁,積二三年,人無知者”(《后漢書-黨錮傳》)。明朝嘉靖年間,河北肥鄉道士趙得秀在此選址建廟,掘地挖土時得一陶器,上有夏馥等五位同隱者的姓名。經過三十余年的經營,夏馥洞附近成為一處由山門、玉皇閣、老君殿、藥王殿、朝元洞、客樓、庫樓等多處雄偉險要、美觀玲瓏的建筑構成的道觀。為了紀念道士趙得秀發現夏馥隱居巖的事跡,后人便將住過的傅險巖,即縣官題名“王相巖”的山巖。這里也稱“老道巖”的原因是,巖窟中遺有三個道士的墓冢。“寶泉巖”的得名則與這里的自然環境有關。露水河的碧波沿太行大峽谷呈南北走向,而位于大峽谷西側的王相溝則大體呈東西走向。景區西南,寶泉水從峰頂深峽流出,石潔水清,懸流千尺,水勢噴礴,望如白練,這就是太行大峽谷五大瀑布之一的王相巖瀑布。王相溝入口建有王相巖牌坊。過了牌坊就是王相村,村前巍然聳立著傅說的雕像。再向前行,就可到達仰天池和水簾洞。從仰天池出發,沿密林小道步千級石階,攀至巖坪,就到了王相巖核心景區。這里有一久旱不竭的水井,傳說為傅說所用,因稱“王相井”。巖前還有數楹殿閣,是趙得秀所建。玉皇閣后有一座書齋樓,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幼年時曾在這里讀書。出巖西北有小泉滴瀝,乘風飛灑,猶如細雨,陽光照射,時有七色。巖前廟基下有一九拱橋,為懸石橋,橋寬50 余米,是趙得秀在100多米深澗上凌空架起的一座飛天長虹。立于巖坪望及仰天池南,但見避暑巖、獅子巖、煉丹巖、將軍巖等,爭為異狀。古人以為,這里的山可與嵩山少室、東海蓬萊、四川峨嵋、三峽諸峰媲美,因而在仰天池旁立一巨石,銘刻“仰止”兩個碩大如斗的大字。
王相巖作為一個山岳丘壑型景區,文物遺存與遺址豐富,得“寶泉巖”之名也堪稱名副其實。傅說名垂青史,“王相巖”深入人心,人魂與山魂融為一體,更能體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理念。這就是說王相巖體會“太行之魂”的道理所在。近十幾年來,王相巖得以重修,在恢復原貌的基礎上,還新建牌樓、鐵索橋、摩天梯、玄梯等,并整修開發了靈芝巖,沿途鋪設了紅石臺階。絡繹不絕的游人乘興而來,滿意而去。如果說“太行大峽谷”是太行老人頭上的一頂皇冠,那么王相巖的景觀就是這頂皇冠上的粒粒明珠。進太行大峽谷,觸摸冠頂明珠,自然景觀與人文沉淀如此密切地結合,這也是王相巖魅力之所在吧!【原標題:太行之魂王相巖】